(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陈 强 通讯员 潮韵君
本报讯 “这伴手礼里的榨菜太绝了,脆到上头,居然还是非遗。”“真是太有创意了,这榨菜口感不错,微甜微咸,正合我口味。”……近日,在海宁城西音乐广场上演的“青春限定派Five Power”超级音乐派对上,一份特殊的伴手礼让歌迷们炸开了锅,其中,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斜桥榨菜制作技艺”的传承之作,成了这场青春盛宴里最接地气的“显眼包”。
在主办方精心准备的“海宁严选”伴手礼中,定制荧光手环、定制扇子、纪念票根等实用小物固然吸睛,但融入了海宁特色元素的“斜桥榨菜”一亮相,便凭强烈“反差感”圈粉无数。“本来是拆开垫肚子的,咬第一口就惊了!”来自上海的歌迷小林举着榨菜包装袋,指着上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给同伴看,“没想到听演唱会还能解锁非遗美食,这波操作真是绝了!”
这份让年轻人爱不释手的海宁斜桥榨菜,其实藏着百年手艺传承。早在1931年,海宁斜桥就从四川涪陵(今重庆涪陵)引入榨菜种植,历经数代人摸索改良,逐渐形成“三腌三榨”的独特工艺:青菜头经盐腌、压榨、晾晒等多道工序反复锤炼,才能褪去青涩,沉淀出脆嫩鲜香的独特口感。2011年,斜桥榨菜制作技艺被列入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藏在缸坛里的老手艺,成了刻在地方基因里的文化符号。
现如今,这门老手艺正悄悄“年轻化”。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给榨菜穿上了“新外衣”:印着钱江浪潮花纹的40克小包装,适配年轻人“随开随吃”的快节奏;低盐配方改良则精准对接健康需求,让非遗美食跳出“重口”范畴……
“当非遗手艺遇上青春舞台,碰撞出的不仅是味觉惊喜,更是文化传承的新可能。”海宁文化界有关人士表示,当海宁斜桥榨菜不再是长辈餐桌上的“佐餐配角”,而是借着演唱会热度,让年轻人自然而然地触摸到地方文化温度,“或许在未来某天,当有人提起海宁,除了汹涌钱江潮,还会想起音乐会上那口让人念念不忘的非遗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