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投资人都有一道“心理护城河”!乔尔·格林布拉特:你必须有情绪上的韧性,才能享受到10年后带来的回报……
创始人
2025-07-23 07:35:49
0

(来源:F金融)

你知道得越多,越容易坚持下去;你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被情绪左右。

“你必须有情绪上的韧性,知道这会发生,并且能熬过去。只有这样,你才能享受到10年后带来的回报。”

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202311月与投资机构Satovsky首席执行官乔纳森·萨多斯基(Jonathan Satovsky)对谈时,反复强调。

萨多斯基开场时感慨说: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像一位导师一样影响我许多年。他不仅聪明、有智慧,而且情商也很高,是少见的投资家。

确实,格林布拉特是一个少数能将投资实践”“学术教学”“思想传播三者兼而有之的人。

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教二十多年,是华尔街公认的价值投资布道者。早在1985年,他就用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的一张支票创办戈坦资本(Gotham Capital),随后十年实现年均回报率50%,堪称投资史上的奇迹。

2005年,他又将公司转型为戈坦资产管理,管理上百亿美元的机构资金,同时在市场上推广一种以神奇公式为代表的系统化价值策略,这套公式的核心就是挑选兼具高盈利能力和低估值的公司。

在这场对话中被问到:买入便宜且高回报的公司,为什么逻辑这么简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格林布拉特苦笑说,这个策略难在它跟大众的情绪对着干。“你得愿意逆势买入,而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想起最近睿远基金创始人陈光明和橡树资本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的一场对话,谈到4月份的市场巨大波动,两人都默契承认,当时自己所在机构“积极买入”、“有明显加仓动作”,因为市场情绪提供了买便宜货的机会。

这种理性的行为跟认知匹配,是不容易做到的。

你看到你的组合表现不如大盘,甚至下跌得更厉害,而你身边的朋友却在投热门股、赚快钱。你会怀疑,是不是我搞错了?是不是这套方法已经不管用了?

对格林布拉特来说,这种时刻才是真正的考验。他认为,只有当你对策略、对公司有足够深的理解,你才会愿意忍受那些令人怀疑人生的阶段。否则,就算方法再简单有效,也会半途而废。

他管这个叫心理护城河

这种护城河,不是模型能提供的,也不是聪明才智能弥补的,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与经验积累之上的一种心理强度。这种能力,恰恰是多数人最容易忽视,却又最难获得的部分。

这场对话是2023年11月进行,最近才放出来。

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精译整理分享给大家,有些老理,常读常新。

关于情绪上的韧性

乔纳森 你写过一本很棒的书,叫《股市天才》(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讲的是一些非常独特的投资机会,特别有意思。

后来你又写了《股市稳赚》(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买入便宜而且盈利能力强的公司。

所以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方法能奏效?而且,既然它逻辑这么清晰、看起来也这么简单,为什么却没有更多人去做呢?

格林布拉特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你能以低价买进某家公司,前提得是市场因为某种原因,并不看好它。

而要去买那些市场不喜欢的公司,是一件很难的事。

通常,要在投资中赚钱,你得反其道而行之。这有很多做法,而我在那本半开玩笑称为“神奇公式”的小书中提出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买下优秀且便宜的公司。

市场的常态是,一家公司现在赚了很多钱,但市场预期它未来一两年会走下坡,所以价格才会低。

大多数人想赚的是短期的钱,因此会本能地避开那些未来预期不那么光鲜的公司。但如果这些公司本质上是高资本回报率的好企业,那它们遭遇的很多问题往往是短期的。这正是可以利用市场情绪带来的低估机会。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难点:你很难准确判断哪家公司是真的暂时走弱,哪家则是真的走下坡。你不能靠拍脑袋挑几家公司赌运气。

但如果从组合角度来看,这套策略其实是一个统计上很优的下注方式:只要你能持续买入那些便宜、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用现金流估值筛选,长期平均下来是有效的。

这有点像买保险,你不能只买一两家公司,但如果你广泛配置、足够分散,就大致知道结果会如何。

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在市场中持有几十甚至上百只便宜又好的公司,这样长期下来的回报就非常可观。

我当年就是把这套公式直接公开在网站上,写得明明白白:这就是方法,拿去用吧,祝你好运。我自己也立刻开始用了,因为我真的觉得这个方法非常聪明,也非常有说服力。

但现实却是,人们坚持不下来。很多人看起来懂了,也开始用了,但用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为什么?因为我们活在每天里。我们天天看报、看屏幕、刷行情。哪怕你知道这套策略10年下来效果很棒,它在这10年中仍然会有几个阶段、甚至持续三年以上的时间表现非常差。

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时间视野太短了。就像杰里米·格兰桑(GMO联合创始人)说的:最优秀的投资者,他们的时间尺度至少是3年。在股市里,这已经算是长期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3年算什么?有时候你需要的耐心,远比这更久。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坚持其实还好一些,至少他们没有客户天天打电话催问:怎么回事?没跑赢市场啊。或者你亏得比指数还多!这类话。

管理别人的钱,压力要大得多。

所以,事实就是:如果这套方法真的那么容易坚持,那它就不会再有效了。它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

这是它的护城河——它难以执行,尤其在现实世界中,非常难。

几乎没有机构投资人能真正长期执行。很多时候我参与的不是退休金,而是大学捐赠基金。这些基金从理论上说是永续的,没有赎回压力,时间视角应当最为长远,甚至超过个人投资者。

但现实中,依然是由人来做配置:分配资金到美股、债券、私募股权等等。负责这些的人都有考核基准,而这个基准的期限通常不超过三年。

所以,这里有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那些应该有最长耐心的机构,实际上反而常常没有。

那谁拥有真正的优势?个人投资者。

可是,就像你说的,即使你把方法免费摆在他们面前,告诉他们这东西能用,他们也很难坚持到底。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真的改变了我对投资的理解。我后来一直在提醒别人:

如果你买股票的心态,不是我可以10年都不看它的话,那你干脆别碰。

不管你是用这套公式,还是你买伯克希尔,甚至是CGM Focus 基金,从20002009年它的表现非常好。

聪投注:CGM Focus 基金由明星基金经理肯·希伯尔(Ken Heebner)管理,在2000–2009年间的年化收益率高达18%,而同期标普500指数几乎零增长。据报道,尽管基金表现出色,但由于投资者频繁追涨杀跌,投资者平均的年化回报却为-11%。)

但即使是这样优秀的投资产品,也有高达40%的时间是在严重跑输市场——可能落后20%、甚至60%。这不是可能会发生,而是一定会发生。

你必须有情绪上的韧性,知道这会发生,并且能熬过去。只有这样,你才能享受到10年后带来的回报。

我真的希望我每天都能提醒大家这一点,每天都讲一次。因为这个道理太重要了。

关于保持耐心的方式

乔纳森 如果有人想深入了解这个话题,我推荐去读你写的那本《小投资者战胜基金经理的长线方法》(The Big Secret for the Small Investor),整本书讲的就是这个。

格林布拉特 其实甚至可以不读书,直接把耐心两个字刻在脑子里,也够用了。

我还想补充一点:就连买标普500指数的人,最终的实际收益也经常跑不过标普500本身。因为他们连这种简单策略都很难坚持到底,行为上就做不到。

乔纳森 那你自己在生活中,比如面对家人、朋友,或者你真正关心的人,有没有什么防错机制?有没有什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的做法?会建议什么样的方式,能让你在乎的人避免犯下那些作死的错误?

格林布拉特  说实话,一般行情不好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躲到桌子底下(笑)。

我也是个普通人,我当然也会犯错。但还好的一点是,我有一套明确的计划,有自己的流程。这个真的很重要。

你如果想投资股票,必须要懂得怎么给企业估值。你不需要每次都判断准确,但你得知道估值的逻辑,因为股票本质上是企业的所有权。

如果你既没有一个多元化的组合,也没有一套系统化的策略,比如我说的那种量化模型,或者你不打算直接买指数基金,那说实话,你就不应该碰个股。

因为如果你连企业估值都不懂,那你根本不具备买股票的资格。这是我在投资中花了很多年才练成的一项核心能力。

我读了很多书,认真学,也确实对这事儿感兴趣。我不敢说自己多厉害,但至少还算拿得出手,更关键的是,我做事很有纪律。

我也知道,自己肯定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所以我会预留足够大的安全边际,我认为一家企业值多少钱,跟我真正付出的买入价之间,一定要有差距。

这样哪怕看错了,我的损失也不会太大,甚至可能不亏,只是赚得少一些而已。

所以,在选股时,我脑子里会一直带着这些原则。时间久了,我们也确实做得还不错。

还有一个体会很深:你对一家公司了解得越透彻,它跌的时候你越不容易慌。

你想啊,除非你神操作正好抄在最低点,不然几乎每次买完之后,股价都会再跌一点。也就是说,账面浮亏几乎是常态。这就是市场的本质。你必须接受这点,准备好面对它。

我自己还学到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如果我买了一家公司,它跌了,而我反而觉得高兴,因为我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加仓,那说明我真的对它有信心。

我知道我为什么买它,我信任自己的判断。这种情况下,我反而最开心。

过去一些回报最好的投资,都是这种:我买入后下跌,我加仓,因为我对它依然有信心,而价格更划算了。

所以说,你了解得越多,坚持下去就越容易;你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被情绪裹挟。我猜,这也许就是投资的真正秘密吧。

但也必须坦白,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投资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市场本身就是波动剧烈的,很多事你根本控制不了。你可以把股市看成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它最终会修正错误,走向正确,但过程会充满噪音。

而你要做的,就是准备好迎接这种充满噪音的旅程。这确实不容易。

关于清楚认知自己

乔纳森 你以前提到过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比喻,有些人靠运气赚钱,但根本没有任何流程,就像拿着点燃的火柴跑进炸药厂。他可能最后活着出来了,但依然是个傻子(笑)。

很多人赚了钱,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说你看我多厉害,我在股市赚了好多钱!但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赚到的。

所以我特别想问问你自己的投资流程。你显然做了很多量化分析,但你有没有加入一些定性的判断?

格林布拉特 如果我是做集中投资,真正在挑个股,那我一定会对这家公司未来几年的经营状况有自己的判断。

我不会只看它去年赚了多少钱,而是会去思考它未来正常化盈利大概会是多少。有时我对了,有时也会错,但这就是估值的核心部分。

就像巴菲特说的,成长价值其实是捆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企业未来的盈利增长,本来就是你判断其价值时必须考虑的部分。

所以啊,根本没有所谓的成长型投资价值型投资的对立。

投资就是投资,你要做的事情很简单:搞清楚这家公司值多少钱。而这个价值,本身就跟它未来的成长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纠结我到底该选成长还是价值,它们其实是一回事。成长是价值的一部分。

我很幸运,在早期不仅读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书,他强调的是找出公司的价值,大幅低于它的价格买入,并且留出安全边际

我还读了他最出色的学生,沃伦·巴菲特的思考。

他说,如果我能以便宜的价格买进一家优秀的公司,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好公司就像是顺风,会一直推着你往前走。

打个比方,如果你觉得一家公司值10美元,现在可以用5美元买到,听起来很便宜。但如果这家公司本身并不好,那10美元这个估值可能并不稳,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8块、7块。那你所谓的安全边际,就可能不复存在了。

反过来,如果你认为一家公司现在值10美元,你用7美元买入,但你相信它的价值会持续增长,那这个安全边际反而可能更大。

因为如果这家公司能用很高的回报率再投资自己的利润,或者它根本不需要太多资本就能扩大规模,是轻资产模式,那它未来的成长性就很可观。

这种公司,反而是更理想的投资标的。

所以你必须知道你在看什么。就像巴菲特说的: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你知道哪些公司你能看懂,哪些你看不懂,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如果你清楚自己情绪化,那你最好别碰个股,那也没问题。

比如指数基金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你不会跑输市场。

主动管理人崩溃往往不是因为赔钱,而是因为两个打击:一个是市场跌了,你也跟着跌;另一个是市场涨了,但你涨得比别人少。

这两种情况都很难接受。

而买指数基金,虽然市场涨跌你还是会经历,但你至少不会表现不如别人,犯错的概率会小很多。

如果你了解自己,知道这种方式更适合你;你身边又没有特别靠谱、你信任的投资顾问,那也许指数基金就是最适合你的一种方式。

没有任何一种策略适合所有人,也没有一种方式能应用到整个组合。你完全可以把不同资产部分用不同策略来应对。

关于“特殊机会”投资

乔纳森 你的投资方法这些年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你做这行已经很久了。一开始,你做的是一些非常独特的策略,比如公司拆分(spinoffs)这类机会,还有不少其他非常偏门的投资。那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像巴菲特、芒格那样,因为时代和环境变了,还是因为你管理的钱越来越多,策略必须适应?在思维方式或者执行流程上,你有没有做过什么转变或者调整?

格林布拉特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了23年书。

有一次,我带我的学生去见巴菲特。他当时把他那个胖胖的钱包递给我,还说:鼓鼓的钱包,是高回报的敌人。

你知道,巴菲特最开始是做特殊机会投资的,那可能是他回报最高的阶段。但后来他的问题是,资金实在太大了,到几十亿美元体量的时候就根本没法继续玩那些小机会。

聪投注特殊机会投资指的是市场中由于企业结构变化,如拆分、并购、破产重组等而出现的价格扭曲机会。这类策略不依赖市场整体涨跌,更侧重事件驱动下的估值偏差。乔尔·格林布拉特早期即以此策略获得超额收益,巴菲特在1950-60年代也曾广泛使用。)

这类特殊情况本来就不多,而且容量小,你没法一边手里握着巨资,一边还指望能在市场的缝隙里来回穿梭。

我这些年一直跟学生说:你知道那些擅长做这类策略的人,最后为什么不做了?因为他们太成功了,赚太多钱,反而不得不去做别的。

而这就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你可以在这些被大钱放弃的角落里,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我呢,幸运也好、不幸也罢,从来没遇到钱包太胖的问题(笑)。我没达到那个资金体量,所以也就没有被迫放弃这些策略。

我做特殊机会投资做了25年,真的很有意思。我愿意教任何人怎么做,也建议对它感兴趣的人去尝试。我至今依然认为它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方式,适合新手入门,也适合专业发展,甚至适合一直做到退休。

而且说实话,我现在还可以继续做,因为我的资金体量还没大到做不了

不过,我对投资的底层逻辑依然充满热情。现在,我选择用一种更系统化、分散化的方式,把这些逻辑应用在更广泛的投资策略中。

我们现在做两类策略:纯多头和多空,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只是执行上更系统化、更结构化了。

这两种策略,其实都已经是一份全职工作。

我之所以从特殊机会转向多空组合,并不是不喜欢前者,而是精力实在有限,不能两头兼顾。

我其实两边都还在做一点,但主要精力放在多元化的多空投资上。它确实需要全天候投入。

不过,我教过的学生,还有我自己的孩子,我都给他们讲过特殊情况投资的方法——算是让我继续保留在这个领域里。

说到底,我还是很喜欢它,也喜欢和人分享这些内容。

关于请勿轻易模仿的多空策略

乔纳森 你们采用的多空策略,简单说就是:买入那些便宜且赚钱的公司,做空那些价格高企、却根本不赚钱的公司。

当然,有时候这种策略更容易奏效,尤其是在市场分化非常明显的时候。过去几年似乎就特别适合这种风格。你有没有感觉到,当前的市场极端程度比以往更严重?

格林布拉特  是的,确实如此。

前面提到的那本小书里,我们分享过一个持续追踪了30年的研究。

我们把优质又便宜的公司按照10分位进行分组。长期来看,排在第一组的表现最好,第二组次之,一直排到第十组最差。而第十组的公司,往往就是那种估值高得离谱、但却在持续亏损的类型。

这个研究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果你真的每次拿出1美元去买第一组,同时再拿 1 美元去做空第十组,然后持续做30——你可能中途就破产两三次了。

为什么?因为虽然这个策略在长期是有效的,但短期的波动极其剧烈。

比如你的多头组合 β 值可能是 0.5,而空头组合的 β 却可能高达 5,这意味着你的整体风险敞口可能是 10 倍做空。再加上行业分布也可能严重失衡,波动只会更大。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公司对冲坏公司的游戏。你不能只看逻辑成立,还得活得下来。因为一旦本金归零,就谈不上什么复利了。

所以我们更多是把这个研究当成教学案例,用来说明逻辑,而不是直接拿来执行。

我通常会把多空策略归为那类请勿轻易模仿的策略。就像你做多头组合一样,也会经历好几年都不赚钱的阶段,多空策略也一样会有高低起伏。

这类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平衡,在于结构,在于风险控制。

它的意义更多在于帮助你识别哪些领域存在机会,特别是在多头一侧。同时,也能帮你更理性地设定对不同股票组别的预期。

现在202311月)的市场状态是:一边估值特别高,一边估值特别低。而我最感兴趣的,正是那些处在极端低估区间的纯多头组合。

我可以举个例子。我们在1985年开始接受外部资金管理,直到1994年底,总共做了 10年。

后来我们把所有外部资金都退还了,此后就专注管理自己的资金。

到了1998年,我们创办公司第13年,那一年成了我们第一个亏损年。我们当时是做集中持仓的,而1998年市场涨了27%左右,我们却亏了5%

这我记得特别清楚。对一个价值投资者来说,那一年实在太难了。

接下来是1999年,市场又涨了21%,我们再次亏了 5%。直到2000年,市场终于开始下跌。

2000年那一年,市场跌了大约10%,而我们上涨了115%。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在1998年和1999年是傻子,到了2000年就突然变成了天才。不是的,我们做的事情一直没变,只是那年终于到了兑现回报的时候。

但那段过程真的是一段痛苦的旅程,很不好过。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现实:市场的估值可以偏离得非常夸张。如果你真的做足了功课,始终坚持自己理解的东西,有一套可靠的投资流程,最终是能熬出头的。

关于推荐的书以及“未竟之路“

乔纳森 最近有没有什么特别想推荐的书?不管是关于投资、心理学、人生、行为学,还是像卡巴拉(Kabbalah)这样更偏哲思类的读物——有没有适合不同人生阶段的人去读的?

格林布拉特 有一本书挺有趣的,名字叫《The Only Rule Is It Has to Work(貌似没有中文版),这本书有点像《点球成金》(Moneyball)。讲的是两个搞数据分析的人接手了一支距离 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整整九级之远的棒球队。

他们没什么预算,但试图用统计建模、数据驱动的方法来管理球队,比如招募那些高中时期打得不错、但后来没继续打球的人,然后用各种模型去排兵布阵。

听上去是挺量化的,但其实更像是在讲数据遇到人性之后的翻车故事。

你会看到,当模型碰上现实世界的人时,很多事情就是无法按计划走的。人不是统计变量,哪怕你做足了功课,真正落地的时候,人的行为、情绪、冲突……全都可能把你打回原形。

那本书一方面好笑,一方面也很真实。真的是一本好玩又深刻的书。

另外,我还想推荐一个更硬核的阅读方向,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传记(这也是查理·芒格的心头至爱)

不夸张地说,我大概读过三四本不同版本的传记,我觉得那是我读过最激励人心、也最有趣的题材之一。

你能从中看到,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过得多么充实和精彩;而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他是怎么思考的。

所以我会把任何一本写得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传记,放在我心目中最值得推荐的位置上。

乔纳森 假如你没走上投资这条路,还有什么你觉得是未竟之路?有没有哪条路,是你至今还觉得值得去走一走的?

格林布拉特 我想我可能会去当一个科研人员。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那个领域里成功,但我觉得那会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股市更偏向社会行为,它不是线性的,努力和回报不总是对等。但自然科学就不同了,那里面藏着真正的秘密。如果你能揭示出来,那就是真理。

我也觉得那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回馈方式,同时本身也很有趣。

我认识一些真正的研究者,我非常尊敬他们。那确实是条难走的路,但如果有机会,我会愿意去追一追。

文章来源:聪明投资者

董秘俱乐部——中国最大以董秘为主体的资本精英交流社群!董秘俱乐部成立于2014年,由华扬资本联合国内200余位资深上市公司董秘共同发起,总部位于深圳,是立足于董秘学习、交流、发展、合作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董秘俱乐部秉承“董秘职业成长、资本价值共享”的使命,以“成为中国值得信赖的资本服务交流平台”为发展愿景,以“将心注入、精耕细作”作为我们的服务理念,主要提供董秘人才培养、资本人才猎聘、融资并购顾问、访学沙龙峰会等专业化资本服务。俱乐部成立以来累计深度服务企业超1000家,协助并陪伴15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培养精英董秘人才超2000人,目前在全国设有24个分会,会员人数超8000人。

项目一:董秘实操研修班

      项目二:拟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培训

      项目三:CFA考试培训

 项目四:FRM考试培训

项目五:CPA考试培训

      项目六:ACCA考试培训

项目七: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培训

      项目八: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培训

      项目九:中级、高级经济师认证培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重庆钢铁:将组建专项技术团队攻... 重庆钢铁在互动平台表示,雅江水电项目是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核心工程,对重庆钢铁而言,这是服务国家战略的...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2024...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2024年,重庆钢铁为雅安至林芝段川藏铁路提供7成热卷配套产品。该铁路建设中,...
A股收盘:全市场超4000只个... 今日A股收盘,市场呈现出一片低迷景象。全市场超 4000 只个股下跌,众多投资者的心情也随之沉重。从...
2025百强县榜单发布!福州两... 2025 百强县榜单正式发布!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令人欣喜的是,福州有两地上榜。这彰显了福州在县...
“ChinaTravel”持续... 今天下午,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公安部介绍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完成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