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水下闭气、连续翻滚、直立悬停,美人鱼表演者摆尾旋身与光影共舞。水花翻滚间,潜水学员正咬着呼吸管,在教练手势指引下试探下潜……近日,渤海之滨的国家海洋博物馆里的一处仓库变身潜水中心,融合展览体验、赛事培训等业态,开辟了“水下世界”文旅消费新空间。
海洋经济的新活力不只体现在水下。不远处的港口,一艘艘邮轮靠港,“邮轮+景区”“邮轮+酒店”“邮轮+演艺”等新玩法背后,是文旅场景与新型业态的深度联动。从水下到港口,从体验经济到全域消费,“靠海吃海”的内涵正在不断延展。
正如潜水者深入水下才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海洋经济的深度开发同样需要潜入产业转型的深水区。“潜”入海洋经济的深层肌理,深挖资源禀赋与产业融合的各种可能,串联起港口、产业、消费等多元链条,打开的是更大的“蓝色朋友圈”。
向下深潜,开发“海”的新吃法,传统渔业也能吃出新滋味。过去,渤海湾的寨上街因过度捕捞一度无鱼汛、无蟹汛,加之废弃物乱堆,近岸水质堪忧。当地转变思路,靠养海换回海洋资源,发展“盐鱼联产”的特色养殖模式,利用电厂余热提供能源,并将盐田废弃物转化为饲料,养出的汪子虾、鲽鲆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不仅如此,特色养殖还延伸了加工、物流等产业链,开发出捞鲜虾、学制盐、迎鸟浪、观日出等休闲渔业项目,昔日的盐碱滩涂变身“黄金海岸”。一头是生态保护,一头是产业升级,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挖掘出资源利用的潜力,海的味道里蕴藏着产业转型的美好滋味。
靠海吃海的花样层出不穷,但要真正深潜挖“鲜”,一定少不了先进技术与手段的加持。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国内首台20米级金属3D打印装备稳定运行,用低成本方案造出浮岛平台框架。眼下,科研团队又启动了百米级设备研发工作,为深海能源综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到深海去探寻,到风急浪高处去架桥,从“浅海觅食”到“深海筑巢”,每一次思路的转变、技术的突破都能催生出更多元的产业形态,海洋经济的脉动也因此更加澎湃有力。
上一篇:在子女家的边界感
下一篇:补写秦泰山刻石的金石书画家朱复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