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明
2024年登录央视1套的六集历史文化纪录片《大泰山》,第四集《登高必自》中专门介绍了岱庙东御座“秦泰山刻石”的历史渊源。“秦泰山刻石”传为李斯撰文并书丹,经过上千年风雨侵蚀,仅存十个字。很多人不知道,1983年,金石书画大家朱复戡曾补写、重书“秦泰山刻石”。
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祖籍鄞县(今浙江宁波)梅墟,生于上海。17岁参加海上题襟馆,师从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交往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美术设计。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迁居山东济南、泰安,上世纪80年代返寓上海。
朱复戡少时有“神童”之誉。民国初年,吴昌硕先生在义春堂见到朱复戡7岁那年写的《石鼓文》大字楹联,十分惊奇,大加赞扬,呼为“小畏友”。朱复戡曾受到康有为、吴昌硕、张大千、沈曾植、张美翊、冯君木等多位名家的奖掖,年未弱冠即跻身海上一流名家之中,是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最年轻的会员、上海美专最年轻的教授,早年就以非凡卓越的金石诗书画成就扬名上海滩。
1958年,山东省政府计划举办工农业展览,向上海方面求援,邀请书画家们帮助筹办展览。朱复戡先生欣然应聘到泉城济南,参与设计了山东省工业交流展览馆。次年,他担任山东省农业展览馆总设计兼绘画组长,从总体布局到细处陈列,皆精心设计、绘制。朱复戡以书画刻精长,大显身手,书写了珍珠泉彩门牌坊大匾“珍珠泉”以及农业展览馆正门大匾“山东省农业展览馆”。这期间,他与诸多艺术家一起工作,相谈甚欢,亲密无间。泉城的名胜让他感慨不已,曾赋七律诗一首,畅述泉城行。朱复戡还题诗李清照纪念馆。随后,大明湖畔的辛稼轩祠也请他题诗作书,并请他给上海的书刻名家马公愚写信征集题字。此后,临淄蒲松龄纪念馆、济宁李太白纪念馆亦请他题诗。这期间,朱复戡还主持了山东省农林厅主办的“山东省美术教育、美术工作者学习班”,教授国画、书法、油画、设计、图案等课程。
1961年,朱复戡和于希宁等受邀到泰安岱庙主持“天贶殿宋代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此举正合他心意,他对泰山心仪已久,喜爱五岳之首的浩然正大之气,认为其有助于陶冶情操、升华艺术。是年夏天,朱复戡作《七律·登岱》:“泰岱雄巍震古今,十年向往此登临。海隅云锦拥初日,眼底峰峦列小岑。崖壑松涛飞百丈,天门台级步千寻。开襟饱饫河山秀,倍切家邦热爱心。”
1961年,泰安专署为有效保护岱庙壁画,将岱庙壁画的现状完整保存下来,邀请朱复戡、岳祥书及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生14人对壁画进行临摹。临摹工作中,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为避免损伤壁画,选用透明塑料布铺在壁画上面,先行勾画出线条轮廓,然后再上色。这样既保护了壁画,又使临摹的壁画与原作比例相等,较为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工作。该临摹壁画现藏于泰安市博物馆,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朱复戡客居泰山二十余载,对泰山有着眷眷深情,泰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的七言律诗《望岳》表达了其对泰山的热爱之情:“巍巍岱岳连天柱,青嶂碧峦叠万层。玉殿天门方寸盒,云梯台阶细长绳。松林莫辨翠微点,烟雾终疑岚气蒸,待到中秋凌绝顶,揽将皓月作明灯。”《咏泰山松》则借物喻人:“泰山有古松,探首望人龙。历尽百千劫,依然挺劲胸。”这首赞美泰山松的题画诗,也正是朱复戡先生精神气质的真实写照。
1978年以后,朱复戡潜心研究草书,完成草书史上的经典之作《修改补充草诀歌》,以韵文形式论述草书规律,既是优秀的草书范本,又涵盖草书理论之精华。在篆书研究方面,他书写、出版了《朱复戡大篆》一部,重书《石鼓文》,补齐、重书“秦泰山刻石”。在诗词研究方面,整理、书写多年积存的诗词手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秦刻石补录的卓越贡献。秦朝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经过数千年的风剥雨蚀,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山东省政府决定重立“秦泰山刻石”,恢复旧观,征求当时在泰安生活的朱复戡的意见,他听后“立即应允”,凭积年所学,殚精沥血,力复全文223字。其补写、重书“秦泰山刻石”定稿时间为1983年,时年已经83岁。观其所书,既与原字一脉相承,又尽显雄浑古穆的金石风貌。《朱复戡年表》载:“1961年春,到泰安。”“1962年,春节,书《泰山刻石》全文册,岁杪书跋。”由此可见,从1962年到1983年朱复戡补写、重书“秦泰山刻石”定稿,整整21年的心血铸就,才让今天的我们有幸一睹秦刻石小篆的全貌。
此后,朱复戡又以87岁高龄作“秦始皇二世峄山刻石”“秦始皇碣石刻石”并“秦始皇诏版”“秦二世诏版”等,可以看出先生的泰山情怀,以及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
(作者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泰安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