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近来,多则老人沉迷囤积杂物的新闻引发热议。生活中,当推开父母家门,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旧报纸、塞满衣橱的过时衣物、早已失效的药品……这些被子女视为“垃圾”的物品,对许多老人而言却是难以割舍的“珍宝”。
其实,储藏物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适当的储藏行为是有益的,但像一些老人这样过度储藏,或过分收集无用、没价值的东西而无法丢弃,则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心理危机——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一种以持续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有流调数据显示,老年群体中囤积障碍的发生率可能达到6%。
解密囤积行为背后的机制,可能与大脑信息处理存在功能缺陷有关。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囤积障碍者的大脑在物品分类、决策和记忆存储方面存在功能异常,负责我们决策功能的大脑部位(前额叶皮质)出现功能受损,会难以判断物品的“有用性”,导致所有东西都被视为“可能有用”。
许多囤积障碍者还常常会对物品有特殊的无法撼动的信念——“浪费焦虑”。即使物品已损坏或多年未用,他们也会有“扔掉太浪费”的想法,认为“总有一天用得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由于孤独、情感匮乏及人际关系缺失,可能通过囤积物品来填补情感的空虚,将囤积物视为“替代性依恋对象”。一些生活经历不稳定比如经济困难、有童年创伤的人,会出现对失控的恐惧,也会通过囤积获得掌控感。
另外,还值得警惕的是,病理性囤积可能是认知障碍的前兆。当老人开始混淆物品用途(比如用药瓶装盐),或对危险堆积物(比如易燃废品)失去判断力时,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信号。
许多囤积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也未意识到囤积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囤积行为可能是合理的:环保节俭、未雨绸缪、珍惜资源……因此,他们通常拒绝改变,这也为囤积行为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
在我们对囤积行为加以理解的同时,需要知道,真正需要被“囤积”的,或许并不是那些堆积如山的物品,而是内心的满足感与生活的从容。与其强行剥夺他们的物品,不如用更多的耐心和关怀,帮助他们将注意力从物品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上。唯有如此,他们才能逐渐摆脱对物品的依赖,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与满足。如果身边有人出现持续的囤积行为,并影响到生活、工作,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原标题:《6%的老人有这病!将所有东西都视为“可能有用”,可能是老年痴呆的前兆》
栏目主编:唐闻佳 文字编辑:张菲垭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作者:沈洁 乔颖
上一篇:提醒!这则警情通报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