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三伏天是全年最热、阳气最盛的时段,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此时人体毛孔大开,新陈代谢旺盛,通过科学调理可有效驱寒补阳,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旧病复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中心护师郝伶俐为您讲解如何通过艾灸祛寒扶阳,调养身体。
“冬病”为什么可以“夏治”?
“冬病夏治” 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冬季,自然界阳气潜藏,人体阳气也随之收敛于内,使得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一些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关节痛等,便容易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处于一年中最旺盛的时期,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顺畅。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采用艾灸等疗法,能够起到温阳益气、驱散内伏寒邪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从而达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的目的。
艾灸治疗“冬病夏治”的原理
艾灸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其“冬病夏治”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味辛、苦,具有温经散寒的特性。在艾灸过程中,艾火的温热刺激能够深入肌肤,直达病所,使经络畅通。《灵枢·经脉》中提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通畅则气血运行无阻,阳气得以布散全身,从而驱散体内的寒邪。对于冬季因寒邪侵袭而发病的疾病,如寒性关节痛、虚寒性胃肠病等,艾灸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症状。
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调和,百病不生”。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当气血充足且运行顺畅时,人体的正气得以增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大的正气能够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也有助于祛除体内已有的病邪。在“冬病夏治”中,艾灸能够帮助人体扶正固本,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使人体在冬季来临之时,能够更好地抵御寒邪,减少疾病的发作。
调节阴阳,平衡机体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阴阳失衡密切相关。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大多属于阳虚阴盛之证。夏季艾灸,借助自然界的阳气,通过穴位的传导,能够温补肾阳,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人体阴阳达到平衡状态时,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疾病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艾灸的“冬病夏治”适应症
消化系统疾病 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风寒湿痹症 颈椎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
妇科疾病与保健 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慢性盆腔炎等。
亚健康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
因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肢体功能废用 肢体感觉异常(冷、麻、痛、紧张)、肢体无力。
艾灸的注意事项
时间与频率 “冬病夏治”艾灸一般选择在三伏天进行,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艾灸能够更好地发挥温阳散寒的作用。初伏、中伏、末伏各艾灸1-2次,每次艾灸时间根据不同的艾灸方法和穴位而定,一般15-30分钟。但具体的时间和频率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以患者耐受为度,避免过度艾灸导致上火等不良反应。
环境与体位 艾灸时应选择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避免在风口或潮湿的地方进行艾灸。患者应采取舒适、放松的体位,以保证艾灸的顺利进行和穴位的准确刺激。同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艾灸后,避免受凉受风,以免寒邪再次入侵。
禁忌人群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艾灸。孕妇、女性经期、皮肤过敏者、高热患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等不宜进行艾灸。此外,患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艾灸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以免加重病情。
施灸反应及处理 在艾灸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正常的施灸反应,如皮肤潮红、出汗、轻微的瘙痒等,这些反应一般在停止艾灸后会逐渐消失,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出现皮肤水疱、烫伤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小水疱可自行吸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大水疱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水疱,排出液体,然后涂抹烫伤膏或消炎药膏,以防感染。
□本报记者 陈曦
上一篇:祖源,一谷清幽入梦来
下一篇:中医按头安利消暑茶有何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