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科技行者)
1968年,计算机先驱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世界做了一场颠覆性的计算机产品演示,他的愿景是计算机应该“增强人类智慧” (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由于演示过于前沿,几乎囊括了未来半个世纪个人电脑交互的核心技术和理念,所以被后人称为“所有演示之母”。
有趣的是,在道格拉斯的演示中,很多场景都与用户界面息息相关,包括鼠标、图形窗口和超链接等未来交互形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核心。
或许,智慧的一个本质就是交互。换言之,如果没有自然的交互界面,可能也无从谈起“为人类增强智慧”。
而现在,一场新的革命正在发生,主角不是其他形态,而是AI+5G。
新范式:AI正在成为新的UI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在2025年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分享的一个观点,为我们理解这场变革提供了精准视角:“AI正在成为新的UI(用户界面)。”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变革,我们不妨回溯人机交互的简史。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告别了需要专业知识的“命令行界面(CLI)”,迎来了由苹果和微软发扬光大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桌面”、“窗口”、“文件夹”这些图标的隐喻,将复杂的计算机指令,翻译成了普通人可以直观理解和直接操控的视觉元素。
2007年,iPhone的诞生,则将GUI与多点触控结合,并引入了App Store模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然而,这也将交互的颗粒度,固化在了App的围墙之内。
以一个常见场景为例,我们可以理解当前交互模式的局限:为了安排一次团队聚餐,你需要在点评App里看评价,在地图App里找位置,在社交App里协调时间,最后在日程App里设置提醒。整个过程中,手机的功能被分割在一个个应用孤岛里,而负责在这些孤岛间穿梭、整合信息、并最终完成任务的,仍然是你自己。
这正是过去15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形界面+触摸屏+App”交互范式的写照。它无比成功,但也暴露出根本局限:无论界面切换再怎么丝滑,用户始终是那个亲力亲为的“系统集成者”。
但在AI时代,交互逻辑完全不同。它让人机交互由“指令驱动”彻底转向“意图驱动”。用侯明娟的话来阐释:“过去,终端是连接的节点,今天它正在变成真正的智能体——不只是响应用户,而是理解用户、预测需求、甚至主动服务。”这意味着,未来的终端不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而开始成为主动的协作者。
不过,要让终端理解人类指令,就必须赋予它强大的本地思考能力。如果完全依赖云端AI,会带来延迟、隐私和成本问题。因此,“终端侧AI(On-device AI)”成为了构建新一代交互体验的基石。据Market.US预测,到2033年,全球边缘AI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190亿美元增长到1630亿美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4.1%。
侯明娟指出,终端侧AI正让智能服务变得更快、更安全、更懂你。
· 更快(实时性):本地计算绕开了网络传输的时延,在本地就能完成处理,能够提供几乎实时的反馈,这对于需要即时交互的场景(如语音控制、实时翻译)至关重要。
· 更安全(隐私性):用户的个人数据、隐私信息不必离开设备,从根本上解决了云端AI带来的隐私泄露隐患,这是构建让用户信任的AI助理的前提。
· 更懂你(个性化):AI模型在终端上持续学习用户的偏好与习惯,能够形成高度个人化的服务模型,其精准度理论上优于基于大众数据的云端推荐,带来"更懂你"的智能体验。
新成果:芯片、终端与连接的协奏
理论概念需要现实作证。高通这次在2025年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期间打造的展台,就是一个让上述思考眼见为实的窗口,它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再到能力协同等不同维度,揭示了AI改变人机交互逻辑的实现路径。
1、芯片——终端侧AI的算力基石。
终端侧AI的普及,离不开SoC的异构计算能力,特别是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的性能。骁龙平台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其设计思路是将AI运算的负载,从通用的CPU和GPU,转移到专门为此设计的、能效比更高的NPU上,形成CPU+GPU+NPU的异构计算能力。
“终端从‘能连’走向‘能懂’,这对芯片、算法、系统协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侯明娟强调,“高通深耕AI研发已超过15年,生成式AI的应用能够在高通推出的几乎所有主要产品线中体现。目前,由高通AI技术赋能的终端数量已经超过25亿。凭借跨AI应用、模型、硬件与软件的全栈终端侧AI优化,骁龙成为了面向终端侧生成式AI的首选平台。”
在高通展区可见,中国联通自主研发的“元景大模型”,它采用transformer-decoder架构进行训练,针对终端设备应用场景特别研发了1B/2B轻量化模型版本,成功在骁龙旗舰移动平台上实现运行。这不失为一个信号:最前沿的大模型能力,因为有了骁龙提供的底层算力支持,正在被装进我们最熟悉的各种终端设备中,从而带来“更快、更安全、更懂你”的用户体验。
2、终端——承载多样化交互的载体。
单一形态的设备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有了算力基石,AI可以感知和响应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意图。
· 智能手机:现阶段,智能手机依然是承载用户综合意图的核心中枢,它是最高频的交互入口,也是终端侧AI能力最先普及的阵地。展区里,高通展示了十余款搭载骁龙8至尊版的AI手机,覆盖小米、OV、iQOO、红魔、荣耀、一加、联想、ROG、真我、努比亚等主流品牌,智能已是标配。
· AI PC:以搭载骁龙X Elite平台的PC为代表,它满足了用户在生产力、创造力的工作场景,将AI能力从碎片化的任务处理,延伸到更复杂的工作流。骁龙X Elite平台采用高通Oryon CPU架构,配合45TOPS的高通Hexagon NPU,带来性能强、能效低的AI功能。
· XR与可穿戴设备:无论是搭载第一代骁龙AR1的小米、雷鸟和Rokid等多款AI眼镜设备,又或是搭载第一代骁龙W5的多款可穿戴设备(小天才、OPPO等),它们均代表了交互的未来方向:解放双手,它服务于用户需要即时响应、无需手动操作的意图,如实时翻译、第一视角拍摄和信息提示。
· 智能汽车: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让AI能力走入驾舱空间,服务于用户在出行场景下的导航、娱乐和车辆控制等特定意图。值得一提的是,骁龙数字底盘解决方案十分齐全,包括了骁龙汽车平台至尊版、面向驾驶辅助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一整套Snapdragon Ride解决方案、骁龙座舱平台、骁龙汽车智联平台和骁龙车对云服务。
以上,手机、PC、XR、可穿戴、汽车等终端矩阵,展示了高通和产业各方正在共同努力,让终端侧AI服务于用户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正如侯明娟提及,AI正从“看得见”,迈入“用得上、用得起”的新阶段。
3、5G-A——混合AI的连接管道。
终端侧AI并非要完全取代云端AI,而是与它形成“混合AI”的协同工作模式,才能释放AI真正潜能,从而让终端实现“意图驱动”。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高速、低时延的连接能力将“终端”与“云端”无缝连接起来。
5G-A网络,正是扮演了这个关键角色。
高通现场展出的VR体感座椅,是解释该模式的一个例证。座椅可以实现升降、倾斜、摇摆、抖动、半空旋转等多种运动姿态;也可精准适配过山车地形、穿越空间、城市跨越等各类VR场景,配合搭载骁龙芯片的VR眼镜呈现的360度画面,不仅能看8K级VR影视内容,更能通过同步的动态模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
在这背后,是中国联通与高通携手打造的“XR分离式渲染技术”支持,它在头显和边缘云服务器之间协同实现分离式渲染,借助5G-A万兆的高速率、低时延等特性,将渲染后的高清XR画面进行实时空口传输。相较于目前常见的Sub-6GHz,基于5G-A万兆技术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支持更多的XR用户,还能进一步缩短XR渲染时延,为大空间、多用户的XR场景提供无界沉浸式体验。
新模式:从垂直整合到生态共荣
诚然,构建“AI成为新UI”的未来,其系统性复杂程度已非任何一家企业能独立完成,这必然要求产业走向生态协同。
在此,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模式:
一种,是以苹果为代表的垂直整合模式,即一家公司掌控从芯片、硬件、操作系统到应用商店的完整链条。其优势是体验统一、封闭可控。
另一种,则是以高通及其合作伙伴为代表的水平赋能模式。高通专注于提供底层的技术平台(芯片和连接解决方案),而中国联通、小米、OPPO、vivo等生态伙伴,则在这个技术基座上,结合自身对用户的理解,去打造差异化的终端产品和应用服务。
高通与中国联通近三十年的合作,正是这种“新模式”的缩影。双方经历了从3G到5G的完整演进,并在近年持续深化合作,共同将5G-A与AI等关键技术落到实处。其成果显著:
去年11月,北京联通携手高通等伙伴率先发布5G-A规模立体智慧网,在北京四环内等核心城区实现5G-A 3CC(三载波聚合)商用网络覆盖,5G-A网络生效比超过85%,赋能沉浸式视频、超高清直播、云游戏等业务;今年5月,广东联通利用骁龙X85的测试终端,成功完成中国首个5G-A三频段4CC技术验证,并叠加1024QAM,实现下行峰值速率6.3Gbps的突破;在链博会期间,高通携手北京联通等伙伴,为E4场馆提供5G-A万兆网络,展现5G-A万兆网络具备支持未来工业互联网、XR、裸眼3D等新兴应用的能力。
当前,5G已行至下半场,5G-A和AI技术的结合,正激发新一轮创新,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赋能众多种类终端的演进。
在终端侧AI与5G-A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阶段,高通于今年2月推出高通跃龙品牌,将骁龙在消费级市场的成功经验,系统性地复制到工业物联网领域,通过赋能工业机器人、摄像头、工业手持设备等终端,推动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数字化升级。展台上,高通展示了与产业伙伴基于高通跃龙打造的多项成果,例如专为商业直播打造的新一代直播相机,面向家庭或小型办公环境的室外射频单元(ODU)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工业质检等领域的AI高算力模组等,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把握先机。这些应用成果,诠释了高通利用“连接+计算+AI”的核心技术,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把握先机,推动新质生产力向实体经济渗透。
最终,这种开放模式,为产业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和多样性。它意味着未来的智能世界,将由一个开放、多元的“生态组织”所共建。
当AI成为新的UI,当终端从连接节点进化为智能体,当每一次交互都变得更加自然和智慧,我们距离那个“增强人类智慧”的工具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