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乐是读书
创始人
2025-07-22 04:31:42
0

刘传俊

宋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都说明,读书与不读书的结果是有明显差异的。读书是人生至乐,是为明理悟道、处世谦恭铺垫的坚实基础。一个人读书越多,门类越广,则理解能力越强,思维越活跃,谋事效率越高,事业也就越有长进。

纵观历史古今,“勤奋”不失为读书人的美德,“刻苦”则是其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东汉的孙敬,深夜怕瞌睡,头悬梁读书;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以锥刺股驱赶倦意;少年匡衡,夜间凿开邻家土墙,借光读书;孟母为不使孟子逃学,愤然剪断织机上的丝线,发出“废学如断织”的劝诫;范仲淹三更灯火抄录《春秋》,手冻得发红,墨迹中却透着松香……这些读书故事,代代相传,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激励后人发奋读书,自强不息。

流沙河有一首诗《夜读》,记录了他读书的乐趣:“脚踏烘笼手搓手,一句一笑吟,一句一欢呼。刚刚读到最佳处,可惜瓶灯油又枯。鸡声四起难入睡,墙缝月窥我,弯弯一把梳。”读到这首诗时,恰好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又生怕笑出声来惊扰了诗的意境。读书的意趣在诗文里,更在生活中。阅读之时,宠辱不惊,一切皆忘,让我们走进另一个斑斓的世界。读书久了,我们心灵的花园里就会构建起一道奇异风景,百看不厌,百思不倦。

近读一文,是作者中学时夜间读书的事。外来的石匠到他家干活,带了几本书,他趁父亲沉睡后借书钻进被窝,拿起父亲的手电筒阅读,直到东方既白才合上书。成年后他将此事告知父亲,父亲恍然大悟:“怪不得那时电池用得那么快。”但他一直没忘,正是那一束微弱的光,穿越了夜的宁静,照亮了求知的心田。凡是热爱读书之人,谁身上没发生过夜阑人静读书的故事。少年时夜里读书,我常被灯火燎焦头发。过去边做饭边读书,稀饭溢出、炒菜煳锅的事情可不止一次,气得妻子总要嗔怪:一心不可二用!

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可修身养性,可教人乐观向善向上,是一件雅事、美事、乐事。读书充实内心,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化解烦恼,镇定心神,改变精神气质。许多读书人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立业,终成国之栋梁,有目共睹。

读书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急于求成,也不是读几本、读几日就能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长年累月的熏陶之下,人的心灵就会得以洗濯,人的品德就会喜获滋养,人的良知最终会被唤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益处一言难尽,数不胜数。长期坚持阅读,整个人从头到脚都将呈现出今非昔比的变化,举止间流露出难能可贵的儒雅,笑谈中携带着温润可爱的风流,说话耐听,语出惊人,言之有理有据,令人油然生敬。

读书能超越局限,能洞察与体悟生命的意义。特别是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著,被世人称为人类的精神营养品,我们更应该反复阅读,细心体味。读书,还能结交许多良师益友,心照不宣地切磋阅历、体验,乐在其中。学问和知识的巨大力量,能够让志同道合的人,在共同的精神交流中,最终实现理想与目标。

国学大师季羡林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此话不假,有生之年,我们应该排除一切干扰,放下功利的包袱,于浮躁中追求宁静致远,于喧嚣里体味至真至纯,以卓有成效的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供应收缩与成本抬升的双重驱动 ... 转自:期货日报近期,豆粕期货主力2509合约持续上行,7月21日盘中最高触及3070元/吨,创近一个...
H20解禁是“控制性开放” 自...   近期,美国政府批准英伟达向中国销售H20芯片,这一看似“松绑”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方的“...
优必选(09880.HK)拟配... 格隆汇7月22日丨优必选(09880.HK)发布公告,2025年7月22日(联交所交易时段前),公司...
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进建设生育友好...
最新或2023(历届)信息技术... 0XX年上半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一员,我将积极努力做好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