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边警示牌不远处,几名儿童在深水区游泳。
本报记者 张宇 实习生 罗乐渝
夏天是“玩水”高峰期,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郊区一些自然河道备受追捧,但因水情复杂、管理和救援难度大等原因,危险更甚。今年入夏以来,已有多起溺水悲剧发生。然而,尽管岸边竖有“请勿游泳”警示牌,不少市民只图“清凉”,对危险却视而不见,对劝阻更是充耳不闻。
●现场
溺水点旁仍有人逗留玩水
记者走访发现,因河岸、河底做了硬化处理,一些大桥底下及周边水域吸引了大批玩水市民,有的还成为“网红打卡点”,这些看上去“温柔无害”的野外水域,暗藏致命陷阱。
7月18日下午,在房山区大石河四号桥附近水域,一名男子溺水。记者赶到现场时,溺水者刚被120救护车拉走,“他被蓝天救援队员和热心市民救起来,做了很久的心肺复苏。”现场一位保安告诉记者。
然而,溺水点旁边仍有市民在逗留玩水,不远处的桥墩下更是人声鼎沸,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悲剧就像没有发生一样,河道边及桥墩上就有竖立着醒目的“河道水深,请勿游泳”的警示牌。
当天意外发生后,数名保安人员拉起警戒线,但仍不断有市民绕过警戒线下水。一位围观路人无奈地说,“他们都看到刚才的救护车了,咋就不愿离开呢?”
7月19日下午,记者回访另一处溺水事故发生地门头沟区永定河军庄大桥附近水域发现,溺水事件和分布密集的警示牌没有影响市民的玩水热情。河岸边,有人露营钓鱼,河道内,男女老少在浅滩嬉戏玩乐,在没过成年人胸口的深水区,几个孩子脱离父母保护,正独自戏水。
●水情
郊区河道比城区河道复杂
“我们玩的地方水才没过脚踝,相隔十几米,水深能差那么多?”在大石河溺水点,有市民问当地村民。“桥下水很浅,但往上游走十几米,就是没有硬化的河道,水深会陡然增至三四米,形成‘断崖式’深水区。”村民说。
记者在两处溺水点观察到,浅水区和深水区并非泾渭分明,尤其是在永定河的溺水点,要不是现场有警戒线提示,很难想象眼前镜子一样的河水,一边水深仅盖过脚面,另一边竟深达两三米。
“相比较而言,郊区河道的水情要比城区复杂。”海淀区蓝天救援队队长曹春利有着丰富的水域救援经验,“郊区河道人为干预少,河底的深坑、暗流、淤泥、水草和沉积物都无法肉眼分辨,一步踏错,可能就有性命之忧。”
“不要小瞧看似‘柔弱’的水草,水草有多高,河水就有多深,两三米的水草不仅有倒刺,能划伤皮肤,还很结实,能缠住人。”曹春利说,“不少水域的淤泥超过30厘米,轻易就能‘吸住’腿脚。”
●管理
“大喇叭嗷嗷响,没人听劝”
“管理难度大,根本拦不住人。”记者采访时,保安人员反复提及的难处是“管不动,劝不听”。
在永定河溺水点下游,一位保安人员腰间系着大喇叭,循环广播安全提示。他抬手给记者指了指,“光眼前的这100多米河边,就立了4块警示大牌子,那么大的字,没人在意。”
“我们一共三个人,河道又长又宽,一到周末人就乌泱乌泱的,我们不可能盯住每一个人,大喇叭嗷嗷响,没人听劝。”
“正是因为水情复杂、管理难度大,导致救援打捞也十分困难。”曹春利说,郊区河道水域宽广,一旦落水,呼救可能不会被及时发现,“有些溺水者落水很久后才被发现,救援打捞往往耗时耗力。”
记者注意到,在永定河溺水点的岸边,竖立着一块“重要警示”提示牌,上面写道:“水深危险……近年来发生数起野泳溺亡事故,均为不听管护人员劝阻执意下河游泳导致。”
警示
管理方在合理范围内尽责情况下
以身犯险者将自担全责
溺水身亡对任何一个家庭而言都是无法承受之痛,但若死者家属向河道管理方索赔时,却可能面临诉求得不到法院支持的局面。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近几年北京法院相关判例发现,管理方在合理范围内尽责的情况下,以身犯险者将自担全责。
在一起索赔金额90多万元的诉讼中,一对母子在密云区一处自然河道玩水时,母亲为救溺水儿子,双双溺亡。死者家属认为,河道管理方未尽到提醒、巡查、驱离、制止等安全保障义务。但证据显示,管理方在事发河边设立了警示标志,已尽到警示、提醒的义务;同时安排人员对河道流动巡查,但鉴于涉案河道属于自然开放河道,距离较长,不能苛责管理方时刻注意到每一位进入河道游玩的人员。
“家长应当预见到夏季汛期在自然河流内玩耍存在危险,不能把孩子的安危寄托在相关机关的提醒和驱离之下。”经过一审、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了死者家属的全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