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光启的估值PE:
光启这票,除了2023年2季度到2024年3季度PE在100以下(熊市末期,股价低迷),常年都在100倍PE以上晃悠,就一个字:贵!贵得蛋疼,下手难,但它“值”。
为啥说它值?核心就是它那独一份儿的“超材料”生意。这玩意儿不是你家门口的“大路货”,谁都能掺和一脚。全球范围内,能把这种黑科技玩到军用级别、能量产、能稳定供货的,凤毛麟角!
国家要强军,要装备升级换代,要的就是这种能带来代差优势的硬核技术。这就像独家掌握了某种“战略资源”的开采权,你说市场该给它啥价?稀缺,绝对的稀缺,是它高估值最硬的逻辑。没有这个稀缺性,再吹也是泡沫。
但这估值也不是光靠“画大饼”吹上去的空中楼阁。人家有真家伙!超材料业务这块,过去几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这可是真金白银、实打实的订单和利润堆出来的增速。
在一个技术门槛高到天际、国家战略重点扶持的领域里,能持续这么猛冲,本身就证明了两点:第一,技术是真牛,能落地;第二,市场是真认,客户(尤其是谁你懂的)是真买单。
这50%+的增长,就是那100倍PE下面扎扎实实的地基。跟那些纯靠概念、PPT忽悠,业绩毛都没有的高估值票,完全是两码事。光启的贵,是有“业绩肌肉”撑着的贵。
那现在为啥股价半死不活,像被点了穴?很多人还觉得光启“深藏闺中人不识”?真是那样吗?未必。当然让更多人了解光启和超材料,有助知名度的提升,但对股价影响有限,资本市场自有它的规律。
因为股价上涨除了情绪外,最主要靠主力资金推动,而市场上那些嗅觉最灵的“聪明钱”——机构、大游资、深度研究的牛散,谁不知道光启手里攥着硬货?它的稀缺性和高增长潜力,早被这帮人拿着放大镜研究得底儿掉了。
问题恰恰就在于,大家都太清楚它的好了!当前这个100多倍的PE,就是市场共识给它定下的“合理价”。它已经充分、甚至有点超前地反映了大家对它未来的美好预期。
这就尴尬了,场外的人一看,哟呵,价格都反映得这么充分了,没啥“便宜”可捡啊,等等看吧;场内的呢,也觉得暂时没超预期的东西刺激,那就先趴着呗。
所以你看,不是“人不识”,而是“识货但嫌贵”,都在观望。这就是为啥中报没预增,股价躺平——没惊喜啊,完全符合(甚至略低于)当前高估值下的预期,那资金凭啥动?
打破眼下这潭死水的关键钥匙在哪儿?就俩字:业绩!而且是更猛的业绩!现在市场就瞪大眼睛盯着呢,三季度,你光启能不能把增长势头再提起来?能不能重现甚至超过那50%+的凌厉攻势?
一旦三季报或者哪怕是一些风吹草动、订单消息,透露出这种加速的苗头——“嚯!增速又冲起来了!比想象中还猛!” 你信不信?那些在门口蹲着、手里攥着钞票的“聪明钱”,立马就跟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进来!他们等的就是这个信号,等的是确定性增强的那一刻。
股市里的聪明钱,绝不会放过真正有价值且增长加速的东西,他们只是在等一个更舒服、更确定的击球点。现在僵持的平衡,会被真金白银的买盘瞬间打破。
深层次看,光启这高估值,未来想让它“便宜”下来(比如跌到几十倍PE),难!大概率还得在100倍以上晃悠,甚至可能再往上拱一拱。为啥?还是那俩法宝:稀缺性和扩产预期。
一旦想象空间打开了,订单大增(新产能释放),产品单价和利润率可能也不低(技术溢价)。这是量价齐升的剧本啊!只要扩产顺利推进,下游需求(强军需求是刚性的)持续旺盛,市场就敢继续给它高估值,因为它未来能赚的钱会多得多!
想等光启“便宜”(比如再跌回五十倍PE)再抄底?洗洗睡吧!除非它的硬核逻辑崩了(比如技术被颠覆、订单断崖),否则在它稀缺性+扩产潜力这杆大旗不倒的情况下,市场就认这个“贵”。
未来股价想涨,靠啥?就靠利润实实在在的增长!甭管它PE是100倍还是150倍,只要它年报、季报里的净利润数字哐哐往上蹿,股价自然就跟着水涨船高。这就是最朴素的道理。
如果业绩增速还能再爆一下,超预期了,那更不得了,可能PE(估值倍数)不仅不降,还能跟着往上顶一顶,股价那就是双击往上冲(业绩涨 + 估值涨)。
现在该干嘛?盯死它的业绩报告,特别是三季度的苗头!订单消息、扩产进展也得留心。这些才是能点燃引信的“火种”。在那之前,这股价啊,大概率就在这高估值平台上继续磨叽、窄幅震荡,考验人的耐心。但记住,“聪明钱”的眼睛,可一直没离开过。
说白了,光启这游戏,玩的就是个“为稀缺买单”和“为未来增长下注”。你觉得100多倍PE贵得离谱?市场共识告诉你:它就值这个价,而且未来可能更值钱!
指望光启PE哪天突然“估值回归”变得“便宜”?在它那独步天下的超材料故事讲完之前,可能有点难哦!这就是光启估值的现实,贵得有理,也贵得蛋疼。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