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以前跑船,老旧柴油机噪声大、排放量大,港口周围灰蒙蒙的;现在LNG动力船舶靠港,接上岸电,排放污染物大幅减少,既省钱又环保!”跑船30年的刘献华船长眼角泛起笑意。
抬眼望去,港口上空的蓝天澄澈如洗,江面跃出的江豚划出优美弧线——这正是中国水运行业绿色变革最鲜活的注脚。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一场覆盖港口、船舶、航道全链条的生态革命在江河湖海间澎湃展开。交通水运行业锚定绿色低碳转型航向,以科技创新为桨,以生态保护为帆,在世界航运版图上绘就亮眼的“中国绿”。
港口升级
智慧低碳新标杆
渤海湾的晨雾尚未散尽,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码头已奏响绿色发展的序曲。
“如今,靠港货车全部‘喝’绿电!”天津港第二集装箱公司调度室值班经理田雨坐在智能控制中心,轻点鼠标,新能源集卡便按照规划路线穿梭在港区。
他介绍道,这些车辆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加一次氢能跑300公里,实现零排放、无污染。
作为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通过风光储一体化系统,让铁矿石运输清洁率达82%,还配备国内首个港口级能源管理平台,能精确控制每一台设备的能耗。此外,天津港“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发展成效显著,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大宗散货的清洁运输比例超过80%。
2025年上半年,天津港集团交出亮眼答卷:完成货物吞吐量1.6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71.4万标准箱,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正增长,彰显“智慧零碳”码头的强劲动能。
从渤海之滨到长江之畔,绿色港口建设的接力棒正在传递。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立足山城地貌,将生态智慧融入每一寸绿色港口的建设空间。
“自2021年创建绿色港口以来,果园港利用港区平面及立面空间,在边坡、道路、挡墙等区域绿化,实现功能、景观、生态融合,生态护岸占比达100%。”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亮表示。如今,果园港电子提货单和设备交接单使用率超98%,场桥远程操控作业全覆盖,用科技赋能港口绿色转型。
沿着蜿蜒的长江航道,绿色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自2021年,长江干线港口和船舶岸电创新发展纳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2024年,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提前2年完成超亿度“十四五”目标。
如今,宜昌长江段69个码头建成172台岸电桩,实现岸电全覆盖,截至2025年3月,累计为4.8万艘次船舶供电504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3.7万吨;截至2024年底,江西全面完成600总吨以上运输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实现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标准化岸电设施全覆盖。
长江江苏段,水深江阔,这片承担着干线70%运能的黄金水域,绿色发展浪潮奔涌不息。2023年,苏州港张家港港区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散货码头”;2024年,镇江港高资港区率先在长江江苏段投运智能岸电“一键通”系统;2025年,南通港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港口群共享储能电站,投产后将为周边港区提供20万千瓦时储能保障……
“从港区堆场自动化改造、纯电动设备应用到环境状态监测、综合能源管理,再到智慧岸电升级,绿色港口建设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南京港龙潭集装箱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助理潘祥伟的话语道出行业共识。
从北方港口的氢能集卡,到内河码头的立体生态,再到长江干线的智慧岸电网络,这些分布在海岸线与“黄金水道”上的绿色节点,正串联起“十四五”中国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图谱,为全球港口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船舶革新
解码动力新航程
自“十四五”规划锚定绿色低碳发展航向以来,一场重塑航运产业格局的生态革命在江河湖海间澎湃展开。长江航道的电动船舶下水、沿海港口的LNG巨轮建造现场、开放海域的氢燃料海船首航……中国正以创新为笔,多维度创新勾勒出全球领先的绿色航运版图。
在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上,电动船舶率先扬起转型风帆——2022年3月,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盛大首航,重新定义内河高端邮轮的绿色标准;同年10月,我国第一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在太仓港首航,以零排放的运输模式,开启了内河运输“电动时代”。
2023年10月,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首航,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我国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同年11月,全国首艘长江支线换电电池动力集装箱船“华航新能1”轮投入运营,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为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提供高效低碳的全新解决方案。
2024年11月,长江流域首艘、全国内河最大马力纯电动全回转应急拖轮“宁港电拖1”正式交付南京港,每年可节约燃油约198吨,减少碳氧化物排放约600吨,提升港口应急保障的绿色化水平,守护着长江的碧波清流……
当电动船舶在江河铺展绿色底色,氢燃料船舶正以破茧之势开辟新赛道。2021年5月,广东佛山迎来省内首艘氢能源船舶“仙湖1号”氢能游船下水,该游船采用30kW氢燃料电堆,为内湖、江河等水域的船舶绿色化发展提供示范。
2023年10月,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三峡氢舟1”号的建成运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应用从“0”到“1”的跨越,为氢燃料电池动力船在国内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提供实船示范。
2024年8月,中国首艘氢燃料电池海上交通船——“蠡湖未来”号在大连黄海海域正式下水。这艘船舶将氢能船舶的应用边界从内河推向沿海,标志着我国在氢燃料船舶研制领域完成从封闭水域到开放海域、从试验示范到实用化探索的跨越。
目光转向东海之滨的上海长兴岛,这里的LNG船舶建造现场热火朝天,彰显出我国LNG船舶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中船集团沪东中华开发研究所副所长介绍,今年预计将交付10艘以上的LNG船订单。现在手持LNG船订单约60艘,总价值约1500亿元,目前排期排到2031年。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国LNG船舶产业在过去五年迅猛发展的生动注脚——2021年11月,舟山长宏国际建成首艘国产11500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填补了我国在大型LNG动力集装箱船领域的空白,使我国集装箱船舶绿色动力改造方面迈出关键一步;2022年,广船国际开工建造比亚迪首艘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开创中国新能源车企自建船队先河。
2024年7月,我国“气化长江”标志性工程——全球首款、中国首制江海直达型14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运输船“淮河能源启航”号交付,让“气化长江”战略从蓝图变为现实……
如今,从长江黄金水道到全球远洋航线,从电动船舶的率先试水到氢能、LNG船舶的规模化突破,中国让绿色船舶成为流动的生态符号,在江海之上书写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范式。
航道焕新
碧水清波映新途
“扑通!”随着船舶在长江上航行,一只江豚跃出江面。抬眼望去,长江两岸绿树郁郁葱葱,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一动人景象,正是长江航道整治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动写照。
在长江航道整治的历史中,倒口窑心滩工程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荆江河段地处长江中游,全长约347.2公里,因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其中,太平口、瓦口子等几处浅险水道以及石首、调关等10处弯道汇聚于此,成为航道维护的首要难题。
长江航道部门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为抓手,通过实施沉排、护滩、护岸等措施,将航道水深从2.9米提升至3.8米。这不仅让长江荆州段“黄金水道”的运输潜力得以释放,更让倒口窑心滩成为荆江河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见证着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实践进程。
2022年8月,“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在全长134.2公里的航道轴线内,通过梯级船闸规划与河床整治,将航道等级提升至内河Ⅰ级,可通行5000吨级船舶,远期更可满足10000吨级船舶通航需求。途经茅尾海红树林保护区时,4.2公里防污帘系统构建起施工生态屏障,而青年枢纽内国内首座专用鱼道的创新设计,通过模拟天然水流形态,利用电站尾水形成鱼类洄游引导通道,在保障航道通航功能的同时,为合浦绒螯蟹、鳗鲡等珍稀物种保留生命廊道,实现航道工程与生态保护的技术平衡。
2024年11月,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更具特色“水运江苏”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已列入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在长达70.5公里的深水航道,疏浚总量超2亿立方米,创下开敞式海域淤泥质浅滩上等级最高、开挖厚度最大、里程最长、疏浚量最大4项“世界第一”。在启动改扩建工程中,将通过拓宽增深航道、扩建锚位等举措,不仅释放“枢纽海港”潜力,为区域物流降本、产业集聚提供支撑,为我国沿海淤泥质海岸航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生态治理的成效,还体现在航道全方位的污染防治与设施升级中。2023年,长江经济带内河港口共接收船舶垃圾2.9万吨、生活污水120.8万吨、含油污水16.7万吨;2024年,长江海事辖区(四川至安徽段)全年共接收船舶水污染物总量80余万吨,船舶水污染物基本实现应交尽交,船舶偷排等涉污违法行为同比减少37%。
与此同时,截至目前,长江干线已建成17座水上综合绿色服务区、13座水上危化品船舶洗舱站、8座LNG加注站,建成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绿色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并有效运行。
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回望,从港口到船舶,从航道到污染防治,水运的绿色潜力正不断发掘,金山银山的“好价值”与绿水青山的“好颜值”正加速实现双向奔赴。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持续突破,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交通水运行业正擘画绿色发展新图景,让“人水和谐、港绿船清”的绿色航运愿景加速照进现实,绘就更壮丽的可持续发展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