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把稳就业作为稳民生、促发展的关键抓手,在三眼井村探索出“内强筋骨、外拓门路”的新模式,让村民“农忙”“农闲”两不误,增收路子越走越宽。
7月15日,走进三眼井村,赤峰市艳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正忙碌着。“以前种地操心多,现从选种子、学技术到收割、销售,合作社提供一条龙服务,省心省力!”村民刘建文感慨道。
7月15日,农机手们在检修农机。
艳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打造的“循环种植+公司+合作社+农户”链条,让刘建文等村民受益匪浅。合作社一头连着农资企业和加工厂,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再到卖的全程服务;另一头,雇用本村村民当农机手,开着覆膜播种机等设备,为种植户提供专业化的农机服务。这样的操作,不仅让土地每亩增产200斤至400斤、节约人工成本100多元,更直接带动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平均每人年增收1万元。合作社也从最初的50多户、200万资金,壮大到200多户、706万元,成了乡亲们增收的“强引擎”。
农闲时节怎么办?三眼井村的“劳务专业村”项目给出了答案。村干部们没坐等村民上门,而是主动走家串户“摸家底”,重点了解那些家里劳力多、外出打工不稳定、需要照顾家庭的村民情况,建立“重点帮扶台账”。同时,镇里积极对接北京市政路桥管理赤峰分公司等企业,把用工需求“摸”回来,形成清晰的岗位清单。
文钟镇积极对接北京市政路桥管理赤峰分公司,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资料图)需求和意愿一对接,合适的岗位就送到了村民眼前。“以前找活儿难,现在村里帮忙找,离家近,工资也有保障,放心!”刚在城区附近企业上岗的李大姐说。
今年以来,这个“家门口”的服务平台已成功帮助30多位村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平均年增收2万多元。“让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文钟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嘉鑫表示。
这份“稳稳的幸福”,源于精准的服务。文钟镇将继续深化与辖区园区企业的合作纽带,架好供需“连心桥”,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王塔娜
编校:郭娜
下一篇:做「金字塔尖」的手术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