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7月14日,由“中国文化教学与实践”虚拟教研室和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行走的中国文化”——“北疆文化探源”暨“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文化”研修班在呼和浩特举办。
“行走的中国文化”研修班走进内蒙古大学授旗仪式。
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满亮教授作“北疆文化英译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主旨发言。
此次研修班旨在将北疆文化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工智能这一前沿科技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北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索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北疆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修班为期2天,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外语界相关学者、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教育管理者及一线教师齐聚一堂,积极探源北疆文化、研讨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合影。
聚焦“北疆文化探源”主题,内蒙古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分别作5场报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文化”主题,浙江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专家作2场报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共同为北疆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国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悉,“行走的中国文化”研修班前三站分别在位于“中国瓷都”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位于“八朝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号称“教育家的摇篮”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举办, 第四站来到位于“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大学。与会人员还将走入内蒙古博物院、马头琴制作技艺展示馆、格日乐皮雕艺术馆,探寻北疆文化历史源流、马头琴制作与艺术传承、蒙古族皮雕技艺发展现状及推广研究等,沉浸式领略北疆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行区域交流与探讨。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