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又到一年毕业季,湖北吹响青年人才“集结号”点燃盛夏。
近日,湖北出台《“才聚荆楚 共建支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简称《措施》),实施岗位扩容增量、创新创业赋能、技能强基培优、青年人才腾飞、宜业宜才暖心等五大行动,共计18项创新措施,加快构建青年友好型就业创业生态,吸引集聚海内外更多青年人才来鄂留鄂发展。
60%以上国企岗位面向青年人才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是支点建设的生力军。湖北以战略眼光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工程,加快构建青年友好型就业创业生态,吸引集聚海内外更多青年人才来鄂留鄂发展,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厚植人才新优势。
《措施》明确,将扩大市场化就业岗位。大力推进楚商回乡与返乡创业、校友回归与师生创业,梯次培育“大中小微个”市场经营主体,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加大稳岗扩岗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可申请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单户授信额度由3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个人纳入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范围、单户授信额度最高10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纳入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支持范围、政策执行至2025年12月31日。
为优化公共部门招录招聘,《措施》明确延续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至2026年12月31日,要求全省国企每年将60%以上新增岗位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同时,特别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须向毕业当年度及离校2年内青年开放,不得设置工作经历、社保缴纳、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等限制条件。
为加快集聚用好优秀青年人才,依托“轻舟行”等载体,湖北将面向全球每年全职引进800名优秀青年人才来鄂创新创业。发挥“楚天英才计划”牵引作用,每年支持不少于200名卓越工程师、200名青年拔尖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每年支持50个工程硕博士在企实践项目;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比例不低于50%,担任省级技术创新计划负责人的比例不低于30%。
此外,持续实施“博聚楚天”项目。构建普惠性补贴与竞争性项目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对新进站博士后全员给予日常经费保障,实行站前引进、站中培养、站后跟踪全周期资助,每年新进站博士后2000人以上。建立博士后“揭榜领题”长效机制,每年择优资助30个左右项目,鼓励地方给予政策激励和资金支持。
为打造爱才敬才良好环境,湖北还将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构建与青年人才发展相适宜的产业体系。开展“湖北省就业护航·招聘清朗”专项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畅通线上线下维权渠道,依法打击“培训贷”“兼职贷”“校园贷”、付费实习、虚假招聘、泄露隐私等违法违规行为。
30亿基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为赋能创新创业,《措施》明确,要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支持。设立10亿元湖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种子基金、10亿元湖北省人才创新创业种子基金、10亿元湖北省实验室种子基金,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用好“青创贷”“科技人才贷”等金融产品,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落实重点群体创业税收优惠和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帮助创业者降低启动成本、减轻经营负担。
三大基金聚焦创新创业“最先一公里”,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生态,形成了覆盖“实验室研发—市场转化—企业孵化”的创新链条。
其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种子基金专注于发挥湖北科教优势,服务省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师生创新创业。该基金由楚天凤鸣创投母基金,联合武汉市等科教资源富集地区的政府投资基金出资,吸引高校、企业、校友基金、科技慈善资金等社会资本参与合作设立。在基金管理上将最大程度赋予高校主导权,扎根校园广泛发掘创新创业成果,推进转化孵化。在投资决策上将探索建立项目路演决策一体化机制。
《措施》还提出,建设专业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配套实施“零成本”创业计划,政府孵化园预留30%场地免费供毕业生使用,并探索赋予青年科研人员职务成果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为培育壮大创新创业队伍,还将面向高校学生开设不少于16个学时的创新创业课程,重点建设40个创新创业学院,举办100个“创新创业强化班”。每年将开展200期路演活动,创业沙龙50期以上,持续举办创新创业精品赛事活动,建立路演、赛事与投资基金、孵化平台对接机制。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前武汉出台的《武汉市推进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也提出将设立不少于20只校长基金支持高校师生高质量创新创业。
据了解,武汉将设立20亿元市级创业投资类基金,鼓励投资赛事获奖项目。同时,支持在汉高校依托校友基金、社会捐助资金等,联合市区创投基金设立不少于20只校长基金,用于投资本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多所高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可有效帮助师生克服创业初期的资金难题,降低创业风险,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