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15日讯 7月12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19期活动圆满举办。在主题为《如何打通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浦东新区的实践与探索》的行业对话环节,嘉宾就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路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行业对话环节由上海银行副行长俞敏华主持,国寿财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张伟、上海科创银行行长兼执行董事陆珏、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容亿投资创始合伙人刘宏春担任对话嘉宾。
今年5月,科技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要求构建与科技创新相匹配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更多金融资源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切实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堵点难点问题。
“科技企业的融资,特别是中早期企业的融资问题往往卡在政策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俞敏华表示,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浦东新区通过制度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打造了浦东的方案。
企业攻关核心技术最怕长期投入后“竹篮打水”
在张伟看来,面对目前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科技保险在助力企业“走出去”和创新方面还有不少可深挖的潜力。企业出海最头疼的是海外知识产权的纠纷、贸易壁垒等问题,海外知识产权的全链条保险可以让企业安心出海。还有不少企业攻关核心技术时最怕长期投入后的“竹篮打水”,科技保险可以提供风险保障组合,覆盖从设备到人才的全链条风险。
此外,张伟认为,科技保险与股权投资、银行信贷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可以各扬所长,精准匹配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简单来说,科技企业早期靠保险给资本壮胆,中期靠保险给信贷增信,后期靠保险为扩张托底,三者相互配合,让金融的活水真正地跟着科技企业的发展节奏走。
做好金融服务首先要理解科技企业的底层规律
陆珏认为,做好金融服务首先要理解中早期科技企业的底层规律。中早期科技企业本质上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它的发展是高度不确定的。创业公司急需的资源不仅是资金,也可能是人才、政策、市场,无法指望一家中早期企业能够自己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另外,人的要素非常重要,能够度过困难、挑战生死之关的科技企业,往往跟创始团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陆珏指出,一个专属中国科创企业的评价体系,要从团队、市场、商业化和技术等不同维度去判断一家企业的发展动态、价值以及风险。
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精准排摸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陆珏认为,先要有战略性判断,基于全球化市场大格局下中早期科技企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与大型跨国企业不同,很多中早期科技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所以要构建生态圈,让中早期企业能够互相交流启发,并帮助企业走向全球。
成功的人、成功的企业非常类似,但失败的企业原因各不相同
站在风投机构的角度,白宗义将投资项目分成三类。第一类没有技术路线之争且不存在需求风险,比如进口替代领域,以半导体装备、材料为代表,这类项目投的是确定性。第二类是前沿技术,这类技术没有形成共识或技术方向很多,行业受到投资人追捧,比如人形机器人行业,对于VC而言要有反共识的能力。第三类是巨大的赛道,但它的技术路线已比较收敛,比如自动驾驶,作为早期VC要勇敢地冲上去,把人与事的匹配工作做到极致。
白宗义认为,投资企业的最后就是投人。成功的人、成功的企业其实非常类似,但失败的企业原因各不相同,包括格局的问题、技术的问题、产品力的问题和渠道的问题等等。
对早期创始人的要求,白宗义认为,除了技术、产品、格局,还需要不断地吸引人才、打造团队,具备全球化的能力。另外,创始人能否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十分重要。
早期硬科技企业缺的不只是钱,更是成长路上的“陪跑者”
为筑牢股权投资机构与科技型企业间的信任基石,实现长期共赢,刘宏春认为,要跳出“给钱换股权”的简单逻辑,构建“资本+资源+成长”的共生模式。早期硬科技企业缺的不只是钱,更是成长路上的“陪跑者”。资本用专业能力陪伴企业穿越技术验证、市场开拓的周期,企业用持续创新给予资本长期回报,这才是“投早投小投长期”的应有之义。
在刘宏春看来,知识产权是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核心成果,也是生存发展的命脉,更是金融投资资金的安全垫。为了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破解大企业侵权难题,刘宏春建议,政府需要打出“极速响应+成本兜底+严惩侵权”的组合拳。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此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