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院士共论前沿科技:
AI驱动科研范式变革浪潮
◎钱佳滢 记者 刘怡鹤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授予AI相关研究的学者,标志着AI技术与科学研究加速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7月10日至12日,第三届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行,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科技: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全球顶尖院士、AI领域先驱和交叉学科领军学者,共同探讨AI驱动下的科研范式变革与技术创新路径。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已经成为融汇“国际智慧—产业资源—地方发展”的重要枢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他对论坛提出四点期望:一是围绕“深耕”发力,加强前沿基础研究;二是围绕“融合”发力,加强学科交叉;三是围绕“应用”发力,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四是围绕“协同”发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谭铁牛表示,希望以本论坛为载体,帮助各界更好地把握前沿科技脉络,搭建海内外顶尖专家互动交流平台和产业合作桥梁,携手在科技创新上攀登最高峰、勇闯无人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以“数智推演生物医学”为主题发表主旨报告。他认为,AI会为生物医学带来革命性的认知,赋能生物医学成为定量科学。为此,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发起了数智推演生物医学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生物医学从宏观定性科学成为系统定量科学,利用数学语言定量表述生命现象及疾病机制。
在红外成像方面,AI正日益成为推动成像质量跃升的核心技术驱动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团队利用在实验室积累的数千张红外一区、二区等成像数据,开发了能够将模糊的红外荧光成像转化为清晰图像的AI技术。
“我们现在正与国内多家医院及企业合作,希望尽快将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提升成像的精准度,实现手术导航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戴宏杰说。
作为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约翰·劳海德对测量精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他注意到,近年来部分机械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这意味着对于制造过程中的测量与控制系统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而引入AI可以更高效地处理与分析数据,提升生产过程中测量的精准度,从而保障产品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长期从事生物分析化学研究。他认为,AI助力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其具备的三大核心特征: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精准的预测与分类能力,以及为研究提供全新切入点的创新能力。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在实现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基于AlphaFold2人工智能模型的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科学’正在成为新的研究范式。”李景虹说。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石油工程领域专家景旭东举例称,在地震资料解释中,使用传统方法通常需要耗费数月来处理千兆字节级别的数据。而引入AI辅助后,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约70倍,原本需数月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1至2天即可完成,且支持的数据量规模也扩展至拍字节(PB)级别。
上一篇:刻刀下的时代美学
下一篇:警方暑期加大打击涉旅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