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里的“文旅牧”三重奏
创始人
2025-07-10 03:27:13
0

转自:内蒙古日报

□蔡冬梅  雷媛媛

  开栏语

  中国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内蒙古传统古村落众多,目前已有46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5年,内蒙古日报社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推出《北疆文旅·古村绘新卷》专刊,从已经入围的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甄选15个村落,以深度探访为笔,以镜头光影为墨,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旨在全方位展现这些传统村落的魅力,让每一个承载乡愁与文化记忆的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一座环绕清代古寺而生的村落,在文旅融合的春风里,开启了从历史遗存到活力地标的华丽蜕变。

  从包头城区出发,向西北方向的乌拉山脚下那片最浓郁的绿意驶去。绵延的阴山山脉起伏延展,昆都仑河——包头市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如同一条闪亮的丝带,温柔地环抱着卜尔汉图嘎查,为这座深藏于山坳的村落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卜尔汉图,因村中古老的昆都仑召寺而得名。19世纪30年代前后,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逐渐围绕召寺聚居,形成了部落的雏形。如今,卜尔汉图嘎查拥有常住农牧民256户。2020年3月,荣获“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涅槃重生的历程,开始吸引世人的目光。

  破译时空密码 唤醒沉睡基因

  “朝着绿意最浓的方向走,准没错!”电话里,卜尔汉图嘎查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格日力热情地说。大约20分钟后,目的地已至——卜尔汉图嘎查党群服务中心。

  下车环顾,不远处是整齐的牧民聚居楼房,小区门头上飘扬的苏勒德在风中猎猎作响,诉说着这片土地从游牧到定居的沧桑变迁。

  卜尔汉图嘎查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层叠累积、纵横交错的历史文化密码。

  乌拉山南麓,一条断断续续的带状石垣映入眼帘。“那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筑的长城遗址,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变迁。”格日力说。这道古老的军事屏障,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岁月,是卜尔汉图嘎查历史纵深的第一道年轮。

  与赵长城遗址遥遥相望的,是昆都仑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昆都仑召,是国内较大的建在平地上的藏传佛教寺庙。朱红的墙壁在阳光下闪耀,飞檐斗拱间沉淀着数百年的光阴。

  “想看石刻?那可远着哩,得翻过那座山,在悬崖顶的石壁上!”格日力指着远处山峦说道。卜尔汉图石刻,成于明清时期,主体是浮雕的金刚手菩萨像。“老人们说,古时候这里战乱多,刻这金刚手菩萨像,就是为了镇恶护佑一方平安。”

  再往北,石门风景区波光粼粼,昆都仑区国家湿地公园生机盎然,与石门风景区共同构成了卜尔汉图嘎查的生态与文化景观节点。

  “这些跨越千年的遗存,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了卜尔汉图嘎查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带脉’。”格日力自豪地说,“村落的营建智慧也令人称道,几乎每座建筑,都巧妙地对着远处的古寺金顶或阴山的秀美山峰,这叫‘视线对景’。推开窗,看见的不只是风景,还有和历史的对话。”

  2015年,《卜尔汉图嘎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这份规划严格保护村落原有的棋盘式街巷格局,将昆都仑召寺及其周边建筑划定为核心保护区,进行重点修缮和维护。

  古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研学基地;石刻,成为徒步爱好者的文化地标;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传统蒙古包的营造技艺通过动态展演,让游客亲手触摸、参与搭建,感受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新建的牧民定居点,在保障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不破坏那份穿越时空的“对景”之美。

  沉浸式互动 让文化可触可感

  卜尔汉图嘎查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在于体验当下。近年来,文旅部门精心设计的多维度场景体验,让古老的文化在互动中鲜活流淌,让生态的成果成为共享的乐园。

  一场夏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甘泉铁路桥下,17万亩实施“带薪休假”的草场,像一块巨大的绿毯,从山脚一直铺展到远方的山坡。野桑葚树挂满紫红色的果实,马茹茹树、酸枣树、野杏树、面果树在雨水的滋润下恣意生长。“这景象,我小时候见过!”格日力感慨万千,“上个世纪,牧民全靠养羊生活,最高峰全村养了三四万只。羊多了,草就跟不上,山就秃了。”

  卜尔汉图嘎查牧民们面对生计与生态的抉择,最终将绿水青山挺在前面。“从2000年开始,我们组建了专业生态巡逻队24小时巡查,高清摄像头全覆盖,‘四禁’(禁牧、禁垦、禁伐、禁占)铁腕执行。围栏封育、牲畜代养、少养精养、异地借牧……草原在牧民的主动守护中迎来新生。”格日力细数着生态保卫战的关键举措。

  多年的生态恢复成效斐然:完成大青山南坡绿化1300亩,栽植耐旱灌木30万株,植被覆盖率从触目惊心的35%跃升至82%,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0%以上。“生态好了,狐狸、黄鼠、红鸡、野鸡、獾子……这些小生灵又回来安家了。牧民们现在都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格日力说。

  基于这片重焕生机的草原,“一日小牧民”体验项目应运而生。游客换上蒙古袍,跟着牧民学习辨识草药,亲手体验搭建蒙古包的智慧,参与科学轮牧的实践,在广袤的草场上感受风的气息,聆听牧羊犬和羊群欢快的叫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草原,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览,而是对古老游牧文明的沉浸式体验。一碧千里、牧歌悠扬,成为无数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转过葱郁的山坳,一片闪着银光的温室大棚跃入眼帘——这里就是卜尔汉图嘎查产业转型的明星项目:三棵杨种养殖基地。基地内道路笔直整洁,一栋栋蓝顶的草莓大棚封闭严实,“正在高温杀菌消毒,为下一茬做准备。”基地负责人周利军热情地介绍着。2024年,在上级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支持下,他建起了这片占地不小的产业基地,58栋高标准日光温室鳞次栉比。

  这里也是生动的“四季农事课堂”。春天,游客和孩子们可以亲手栽下脆甜的牛奶玉米苗;夏天,在草莓棚里体验采摘的乐趣;秋天,饱满的樱桃葡萄挂满藤架;冬天,则可以在温暖的育苗棚里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循环养殖科普更是贯穿始终,让游客直观了解绿色农业的奥秘。

  文旅融合的创意火花,点燃了寻常农产品的艺术生命。在卜尔汉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兴农创艺草编工坊”格外热闹。玉米皮、麦秆等农业废弃物在村民灵巧的手中获得了新生,转化为承载着文化记忆和乡村情感的艺术品。

  文旅赋能 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卜尔汉图嘎查的蜕变,核心在于“人”。文旅融合的东风,深刻改变了牧民理念,激活了社区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文化的活态传承。   

  文化传承,根在社区。在嘎查定期举办的“石榴籽”微课堂上,非遗传承人、长者乡贤成为主角。他们不仅传授草编、蒙古族服饰制作等技艺,更深入讲解纹样背后的民族交融故事和习俗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这些课堂,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一支由党员、积极分子、热心村民组成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牧户之间。他们不仅是邻里矛盾的调解员,更是文旅技能和信息的传递者。这支队伍,像一条温暖的纽带,将家家户户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共同参与到文旅发展的洪流中,也向外来者传递着卜尔汉图嘎查的热情与友善。

  文旅融合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牧民收入的多元化和“腰包鼓起来”。嘎查两委班子在包头市昆都仑区文旅等部门的指导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腾笼换鸟”盘资产、村企共建强产业、特色基地树标杆、文旅引流促消费。“近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跃升,已突破200万元大关。2024年,640余万元的惠牧补贴精准发放到户,牧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重红利。”格日力介绍道。

  在牧民定居点楼前的阴凉地,98岁老党员贺喜格玛细数着村里的新变化,笑容满面:“村头漂亮的文化广场上又添了健身器材,娃娃们有地方耍,我们老人也有地方唠嗑、活动筋骨了。这日子,美得很!”老人的话,道出了所有村民的心声。

  夕阳的余晖,为昆都仑召寺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不远处的文化广场上,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几位老人闭目轻晃身体,沉浸在熟悉的旋律中;孩子们举着刚在草编工坊DIY的螳螂、蚱蜢,欢笑着追逐嬉戏。

  卜尔汉图嘎查的故事是一曲传统村落拥抱现代的动人乐章。当传统村落告别“静态保存”的博物馆模式,勇敢开启“动态创造”的文旅融合之路;当世代放牧的牧民成功转型为生态的守护者、非遗的传承人、民宿的主理人、新农场的经营者、直播间里的新农人,那些深植于血脉的古老文化基因,便能在现代产业的土壤和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劲生命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无锡聚力建设长三角区域领先的大... 来源:无锡日报  《2025—2030年中国大飞机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到203...
新国标发布,企业物资采购将建立...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解到,《企业采购物资分类编码指南》国家标准今天(10...
恒指牛熊街货比(63:37)︱... 截至7月10日,恒指最新的牛熊街货比例为63:37。中信证券牛熊证街货分布图中的数据显示,熊证街货重...
今夏游泳去哪家? 泳池“体检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徐杨蕾  通 讯 员 张婉婷  本报讯 炎炎夏日,游泳池成为市民消暑...
洪水过后,这些饮食安全问题要警... 来源:人民日报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给群众生活带来困扰。当洪水退去,生活恢复常态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