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6.28-7.4)
创始人
2025-07-06 18:35:11
0

《寻古中国·齐鲁记》播出

6月30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齐鲁记》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5集纪录片充分利用山东临沂跋山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淄博临淄齐故城、曲阜鲁国故城、青岛琅琊台遗址等发现与研究新成果,结合历史文献,系统梳理齐鲁大地上的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以及与中原等区域的文化交流融合,并深入揭示周朝齐国如何实现富国强兵,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鲁国何以赢得“周礼尽在鲁矣”的赞叹,立体呈现齐鲁大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贡献。

全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座谈会召开

7月1日,国家文物局在山东济南召开全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座谈会,共同探讨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提升路径,推动藏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性提升。为适应新时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国家文物局组织起草了《全国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提升计划》,以夯实藏品管理基础工作为目标,聚焦藏品管理薄弱环节,从优化管理机制、强化资源管理、提升保护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举措与任务指标,全面提升藏品管理水平。与会代表结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针对提升计划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研提意见和建议。《全国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将在充分修订完善后,遴选部分博物馆开展试点工作,充分吸纳实践经验,为“十五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河北、山西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开展

6月30日,“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在山西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开展。7月份,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将陆续开展,四省展览共计展出1000余件革命文物。“山河永固”四地联展系统梳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伟大历程,展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中取得抗战胜利的伟大壮举。本次展览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次重要活动,推动了片区革命文物统筹利用。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山西

丰义遗址房址发掘资料公布

7月2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山西吕梁丰义遗址龙山早期窑洞式房址发掘情况,丰富的出土遗物为了解东川河流域龙山早期居址形态、聚落选址布局等提供实物资料。丰义遗址发现的6座房址位于被当地民众称为“谢神岩”的山脊西南侧,房址平面多呈圆角方形。遗址出土遗物有陶鬲、陶罐、石器等。遗址发现的龙山早期文化遗存,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吕梁山腹地三川河流域(北川河、东川河和南川河汇流而成)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过程中,探索三川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发现。该发掘填补了东川河、北川河流域龙山早期文化序列。

江苏

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开放

7月1日,试运营结束的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开放。馆内藏品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藏品为展陈底色,甄选陶瓷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1500余件(套),其中,五分之四以上的展品与遗迹属于首次亮相。基本陈列“源起江南——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以江河湖海的考古地理发展史、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考古成果叙事为主线,分为“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三大篇章,科普苏州文明起源、解读考古何为、梳理苏州历史文脉等核心问题。

浙江

临安博物馆焕新开放

7月1日,改造升级后临安博物馆在原址焕新开放。展陈内容经系统性调整和进一步丰富,历史厅新增了临安区域内与吴越国相关的古墓葬、古遗址及最新考古发现等内容,风物厅以“临安忆・风物”为主题,精心遴选400件(套)历代文物,划分为“时光物语——器不能言,几度春秋”“天工开物——器以载道,釉凝山河”“长物为伴——器纳雅俗,物见东西”三大版块和“天目瓷韵”“诗画田园”两个专题,系统展示临安187处文保单位(文保点),全景呈现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川

“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发布

日前,四川省研学旅游推进大会上正式发布“古蜀文明文物主题游径”,两条主题线路分别为“古蜀源流”和“文明之光”。“古蜀源流”主题线路串联汶川姜维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及茂县羌族博物馆、汶川县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什邡市博物馆等场馆,展现古蜀先民在文明演进中与自然环境持续互动的文明韧性与伟大智慧。“文明之光”主题线路串联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结合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重要文物陈列场馆,从城市营建、农业发展、手工匠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向公众阐释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

甘棠箐遗址发现30万年前东亚最早木器

由中外多家科研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云南甘棠箐遗址发掘研究团队,通过综合性、多学科、跨平台的合作研究,取得一项重大考古成果——发现该遗址出土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为30万年前的木器,也是目前东亚地区最早的木器。研究团队通过古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学、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等多种测年手段,获得甘棠箐遗址出土木器年代。该项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也对探讨木器的起源、加工技术、功能、演化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这项旧石器时代木器考古的重要发现和多学科研究成果论文,于7月4日以《中国西南甘棠箐遗址30万年前的木器》为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

陕西

“兵马俑——陕西秦汉文明”展在澳大利亚开幕

日前,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办的“兵马俑——陕西秦汉文明”展在澳大利亚珀斯西澳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以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为历史背景,汇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咸阳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18家文博机构的125件(组)珍贵文物,在不同主题下展出饰品、器皿、乐器、武器等,向澳大利亚观众集中展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的灿烂成就。展览于6月28日向公众开放,持续至2026年2月22日。

甘肃

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7月2日,甘肃省文物局召开全省文物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全省文物安全工作总体形势,重点查摆问题根源,并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物安全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压实文物安全工作责任,提升隐患排查整治效能,提升文物安全防护水平,发挥协作机制优势,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凝聚全民保护法治共识。下半年,甘肃省将结合文物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重点开展矿山开采占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情况整改“回头看”、消防安全专项排查整治、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及反馈问题专项整治等三个专项整治行动,对文物安全风险隐患,进行源头治理、系统施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FOF“中考”成绩亮眼 多资产...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芊  上半年,FOF(基金中的基金)产品凭借多元资产的策略优势,向市场交出了一...
抓执行就是抓治理 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陈宁  “抓执行就是抓治理。”  “多办一件执行案...
“沙戈荒”里的经济学 沙漠、戈壁、荒滩,一直以来被看作是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资源认...
智能巡检机器狗守护施工安全 7月3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中铁城建集团一公司湘江科学城交易展示中心项目,一款四足巡检机器狗正在工地上...
【沪市ETF观察】科创综指ET... 【沪市ETF观察】科创综指ETF:专注中国前沿科技机遇自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以来,科技自立自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