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戈荒”里的经济学
创始人
2025-07-07 02:29:41
0

沙漠、戈壁、荒滩,一直以来被看作是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资源认知的更新,用好“沙戈荒”生态和资源系统,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壮大新兴业态,成为越来越多西部地区“打开”荒漠资源的新方式。

旅游、养殖、光伏……如今的“沙戈荒”,是一片经济新“蓝海”。当人们算好综合效益账、遵循规律优化生产力要素配置、突破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时,“沉睡”的荒漠逐渐被唤醒。“沙戈荒”变成聚宝盆,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发展有了无限可能。

沙漠绘“新景”

在我国防沙治沙过程中,不断求解用沙新路径、如何“点沙成金”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开发沙漠旅游产业,依托沙漠原生态资源创造价值,沙漠旅游度假区、星空旅游、网红酒店、沙漠探险、沙漠音乐节等一批“沙文旅IP”蓬勃发展。

位于宁夏平罗县境内的沙湖生态旅游景区,是我国首批5A级景区之一。近年来,沙湖景区推陈出新、丰富业态,在沙与景、人与沙和谐共生中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提到沙漠,大家可能会立刻联想到荒凉、广袤、炙热、干燥、人迹罕至等,但你看我们这儿的沙漠却是另一番独特景象。”宁夏沙湖旅游景区游览服务部副经理高娜说。记者走进沙湖景区看到,这里有沙有湖,芦苇丛生,飞鸟翔集,美不胜收,呈现一派大漠风光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

近年来,沙湖景区持续创新挖掘“沙漠经济”,优化沙湖旅游发展新格局,“老”景区有了“新”变化。景区投资1亿多元,相继建设沙湖不夜城、水世界餐吧、萌宠乐园、帐篷营地、渔鸟乐园大型户外生态研学基地等,拓展夜游、冬游、亲子研学游等新业态。作为宁夏首个集游赏观光、购物演艺、休闲娱乐、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街区,沙湖不夜城2023年一开街,就吸引了大量游客,最高单日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西部越来越多的地区,探索沙漠观景新路径,使自然潜力转化为经济潜力,生态文明在沙漠中扎根并迸发出愈加强大的生命力。

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沙漠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要素进一步丰富、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新疆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如今,14个地州市都有沙漠旅游景区景点,各地投资开发沙漠旅游景区,沙漠和探险旅游产业正在提档升级,哈密大海道景区、麦盖提N39°沙漠探险基地等成为游客青睐的沙漠旅游目的地。

内蒙古鄂尔多斯响沙湾旅游景区则将整个景区以及服务、娱乐、演艺等项目都当作旅游产品打造,以丰富的沙漠文旅产品吸引各地游客,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沙漠休闲度假景区日趋成熟。在甘肃,敦煌鸣沙山国际沙漠露营基地提供沙滩摩托车、滑沙、篝火晚会等特色沙漠体验项目,游客可在此体验深入沙漠无人区的越野项目,夜间可观赏星空。

戈壁育“新生”

贺兰山下,戈壁滩苍茫空阔。偏僻的地理位置、干燥的气候环境,对很多行业来说是劣势,但对畜禽养殖产业来说恰恰是优势。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就把养鸡场建在了戈壁滩上。30多年来,公司在贺兰山东西两麓投资近15亿元,集中建设了四个养殖基地,大山形成的隔离带,成为养殖的安全屏障。

记者在晓鸣股份宁夏青铜峡市养殖基地看到,一座座蓝色顶棚的养鸡场整齐排列,数以万计的种鸡正在这里孕育生命。让鸡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下生长,最大限度地避免被疾病传染,在成长过程中少吃药甚至不吃药,最终产出品质更好的鸡蛋,正是将这里的资源劣势变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晓鸣股份逐渐从戈壁滩上崛起、壮大,并于2021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长为“中国蛋鸡第一股”。

不仅是养鸡,戈壁滩因干旱少雨、气候冷凉、发病率低等特点,成为养殖奶牛、羊、海鲜以及种植果蔬的好地方。福建商人陈德启投资于贺兰山下的10万亩戈壁滩,开发种植各类优质酿酒葡萄4万多亩,建成的贺兰神酒庄已发展成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基地面积最大的酒庄。

以前寸草难生、风吹石头跑的贺兰山下戈壁滩,如今崛起成为世界级葡萄酒新兴产区,酿酒葡萄基地开发面积已超过6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近40%,成为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目前,贺兰山东西麓建成酒庄130家,葡萄酒年灌装量1.4亿瓶,居全国酒庄酒产量第一位,每2瓶国产酒庄葡萄酒就有1瓶产自这里。

观念一变天地宽。随着人们对戈壁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科技赋能,戈壁农业、牧业、渔业等新型业态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戈壁滩上演化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在乌兰布和沙漠建设有机牧草饲料种植基地34万亩,建成饲养10万头有机奶牛牧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有机沙草产业龙头企业;来自甘肃兰州、武威等地戈壁旱塬的百合、沙葱、莲花菜,逆境生长造就了鲜甜的口味,很好地填补了夏季南方菜篮的空窗,“戈壁菜”持续热销东南地区。

在新疆,很多荒芜的戈壁滩变成了“水上粮仓”,鲈鱼、三文鱼、小龙虾、罗非鱼、螃蟹在这里茁壮成长,改写了戈壁滩不能养鱼的历史,一个个致富产业蓬勃发展……

荒滩启“新潮”

宁夏银川黄河东岸16万亩的荒漠化土地上,鱼鳞般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而在光伏板下方,是“追光逐日”的枸杞苗,板上发电、板下种地,共享阳光、一地两用。

记者走进宁夏宝丰集团“农光一体化”项目,之前的荒滩已完成生态治理,“废地”变成“宝地”,立体化建设了“追光式”光伏新能源基地,不仅让荒滩变了模样,还大大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

“我们因地制宜种植枸杞、苜蓿、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借助光伏板遮光、保墒的作用,大大减少土壤及种植作物的水分蒸发量。”宁夏宝丰集团“农光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党彦江说,10多年来,这一片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到30%提高至85%,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与此同时,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绿电17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70万吨,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提供经济支撑。如今,宁夏宝丰集团正在扩大“光伏+”治理模式,未来将实现对35万亩荒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

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正通过将新能源与农业、荒沙治理等相结合的方式,“照亮”荒漠化防治的新路径,促进荒漠化资源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特别是风电、光伏产业在荒滩上迅速铺开壮大。

今年6月,中国华电、华润集团开发建设的新疆天山北麓戈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首批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该基地电源装机规模142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70%,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约360亿千瓦时电量。

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工程——陇东到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于今年5月竣工投产,该项目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360亿千瓦时以上,其中绿电(维权)占比超一半;我国规模最大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今年2月正式开工,总投资约800亿元,建设总规模192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85%,每年可向广西输送约365亿千瓦时绿电……

包袱正在变成财富。当“沙戈荒”奏响绿色崛起和经济发展的共鸣曲,“沙戈荒”土地面积逐年缩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生态新经济正在“沙戈荒”深处孕育壮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央视曝光:大众点评给刷好评开绿... 不光是网络水军在暗中操作牟利,个别正规平台为了整体流量和利益,也在暗中撮合刷评、控评模式。大众点评推...
晚风记得我们的歌   □胡杨华 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3级本科生  妈妈总说,要趁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世...
在“事实”中探寻真相   □曹润慈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一(1)班  深秋的黄昏,我蜷缩在图书馆深处,无意间翻开了汉斯·罗斯林...
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发生3.0级地...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7月07日03时20分在西藏那曲市巴青县(北纬32.33度,东经94.43度...
雅安发布5条避暑路线近40项活...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雅安观察 黄刚)7月4日,成都世运会“跟着赛事去旅行”雅安站在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