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IPO受理迎来年内小高峰。截至6月30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6月新受理150家拟IPO企业,创下今年以来的单月受理新高,其中,北交所成为受理主力军。
受理企业数冲高的背后,既有财务数据更新的周期性因素,也有注册制下包容性制度框架不断完善、优质标的加速申报等原因的推动。
一位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IPO发行家数和市场承受力息息相关,目前受理明显增多,释放出较为积极的信号,但并不代表着IPO节奏的变化,更不意味着IPO审核标准的放松,IPO节奏是否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单月受理企业数创新高
今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计受理177家企业的IPO申请,较去年同期29家的数量增幅明显。特别是整个6月,IPO受理呈现加速度。据统计,6月IPO受理数量达150家,而1月到5月分别仅为1家、0家、7家、3家、16家,6月受理数占上半年总量超85%。
6月的最后几个工作日,企业报送节奏加快,仅6月30日一天沪深北三家交易所就新增41家IPO受理,北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受理了32家、5家和4家。
其中,上交所的5家均为冲刺科创板的项目,备受市场关注的摩尔线程IPO申请也在当日获得上交所科创板受理,该公司此次发行拟募资80亿元,若发行成功将成为科创板年内最大IPO。
“IPO受理数量的明显变化和年中的财务数据周期相关,根据现有规则,申报IPO的财务报告有效期是6个月,这也意味着以2024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的项目,必须在6月30日前完成申报,一些符合要求的标的会赶在截止时间之前递交申报材料。”上述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和去年相比,IPO受理数量上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但和此前几年同期相比,受理企业家数属于常态化水平,在政策引导下,一些符合板块定位和上市标准的企业递交材料较为积极。
Wind数据显示,2022年6月、2023年6月分别有324家、246家企业IPO获得受理。
从申报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
同时,去年年初曾一度出现的IPO“撤单潮”今年也有明显“降温”。截至6月30日,三大交易所共有66单IPO主动撤回,远低于去年同期的IPO撤单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严监管背景下,不少“带病”申报、条件欠缺或业绩不稳定的企业在去年底前主动撤回了申报,监管威慑力持续强化,现场检查与现场督导覆盖率扩大,倒逼申报条件不好的企业主动提前撤单,从今年开始,一些真正有实力、质量过关的企业上市信心增强,申报更加积极。
未盈利企业拥抱资本市场
随着科创板、创业板包容性的增强,未盈利企业积极拥抱资本市场。6月以来,已有4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获受理,包括冲刺创业板的大普微,以及拟在科创板上市的视涯科技、兆芯集成、上海超硅。
这四家企业均属于半导体行业,其中,大普微系创业板首单未盈利企业IPO,该公司2022年—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57亿元、5.19亿元、9.62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5.34亿元、-6.17亿元、-1.91亿元。虽然大普微报告期内尚未实现盈利,不过2024年净利已经大幅减亏。
兆芯集成也是一家未盈利企业,该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通用处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发、设计及销售,拥有已授权专利达1434项,其中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500余项。兆芯集成拟在科创板上市,选择的上市标准为同股同权的第四套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A股市场“科技叙事”逻辑愈发清晰,资本市场正蓄力推动优质资源向以“硬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当前A股的科创属性愈发显著,资本正加速向科创型企业集聚。证监会近期多次强调更大力度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表明“硬科技”企业的制度性红利正在加速释放,上市融资环境持续优化。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正在排队的未盈利企业共14家,企业拟冲刺板块大多数为科创板。
北交所成受理主力军
今年上半年,北交所受理115家企业,97家是在6月获受理的。
纵观获受理的企业,一部分是变更目标,从拟登陆深市主板、科创板到重新变更赛道至北交所的,如中健康桥、北京康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分别冲刺深市主板、科创板;一部分是成长型中小企业,目前,拟北交所上市公司覆盖高端装备制造、TMT、化工新材料、消费、生物医药等多元细分领域,从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链的公司数量较多。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表示,随着北交所“深改19条”逐步落实,北交所市场功能更趋完善,不少计划在北交所上市的成长性公司选择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申报北交所。加之,此前大幅撤回或观望中的企业,因沪深交易所政策趋紧,而北交所近一两年活跃度高、市值效应和流动性较好,因此选择北交所上市企业增多。
汤哲辉预计,2025年A股IPO数量将较2024年稳中有升,上会企业多与国家重点支持的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如半导体、新能源等卡脖子赛道,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及发展潜力,预计这类行业的企业在IPO市场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审核质量把控依旧严格,强监管始终是主线。
上一篇:用文旅创新破解“留量”密码
下一篇:满城绿意勾勒宜居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