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为笔,绘城市田园共生新画卷
湿地与耕地共生,看大泽湖的生态实践
长沙晚报7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时值盛夏,记者走进望城区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风吹稻浪,鹭鸟低飞。2841亩湿地上近400亩耕地焕发新生,“城市与农田共生、生态与经济双赢”画卷正徐徐展开,成为长沙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本。
“这片稻田下面其实藏着生态栈道,游客在上面走,稻子在下面长。”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望城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历经12轮专家研讨与实地勘察,创新用地模式,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架空、生态铺装等技术,200余亩耕地得以保留并持续耕种;环形绿道铺设透水性地砖,不影响耕地土壤呼吸。如今,公园内的耕地不仅未因建设而减少,反而通过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实现了耕地质量的提升。
如何在建设中既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又能最大限度保留耕地?望城区构建起区、街镇、村(社区)“三级田长+”体系,划分1896个“田长制”网格,将耕地保护纳入绩效考核,实现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连续4年零新增,现状耕地超保护底线目标1.52万亩。
“同学们看,这是汉代的耦犁模型,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样的工具耕种土地。”在公园的农耕文化长廊,小学生们正围着讲解员好奇地观察农具。公园将科普教育作为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修建的贴地栈道让游客零距离观察作物生长,观景平台可俯瞰千亩农田,田园主题雕塑群讲述着“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智慧。
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活化”,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的实践勾勒出耕地保护的新路径,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更让农耕文化成为连接城乡的精神纽带。当城市居民在稻田里找回耕读记忆,当孩子们在泥土中理解“敬天惜地”的智慧,这片土地正以生态为底、文化为笔,绘就着城市田园共生的新画卷。
“长沙市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优秀案例”系列报道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