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哈丽琴
跳出惯性思维,在挖掘、彰显自身优势和特色方面下功夫,向创新要办法、向科技要答案,就定能以文旅创意激活发展新意,让“流量”变为“留量”
北疆文化活动季主题演出中,马头琴与二胡跨界融合,让在场观众耳目一新、交口称赞;内蒙古博物院新馆里,文化与创意碰撞、传统与新潮激荡,千年文明底蕴焕新亮相、火爆出圈;“牛奶湖”景区,牛奶水龙头的创意设计引得游人争相打卡,“牛粪插花”的趣味环保活动让快乐加码……最近一段时间,内蒙古接连推出一系列让人拍手叫好的文旅新花样,各种新场景、新创意、新玩法亮点频出、惊喜不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沙漠、大冰雪等绘就了北疆大地五彩斑斓的生动画卷,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融汇起北疆文化“精神富矿”。但文旅产业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差异化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近年来,内蒙古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上持续用力、推陈出新,从创意项目到融合活动,从文化挖掘到服务升级,不断以文旅创意激活发展新意。
创意,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挖文化资源,用创意放大自身特色,是文旅发展的长远之道。比如,包头工业遗存因为插上文化创意的翅膀焕发新生、人气火爆。“包棉1958”以棉纺织厂老厂房工业遗迹为基底,挖掘纺织文化、工业记忆等资源,打造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空间,成为城市会客厅、文旅新地标。再比如,鄂尔多斯东胜区的“暖城拾光”特色文化街区,夜幕一降临便人声鼎沸,这片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繁华“深夜食堂”曾是闲置多年的低洼积水区,如今经过创意改造一跃成为撬动夜间经济的强劲“新爆点”。
创意,就像点亮城市文化风景的“神来之笔”,通过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创新驱动文旅融合,带活一方发展。在呼和浩特,牛街、庆凯桥、宽巷子等老旧街巷,因创意激活旅游消费新活力。从涂鸦彩绘到瀑布花墙,从霓虹灯牌到墙体光影秀,那些曾被遗忘的边角空间,借助创意墙绘与立体绿化的巧妙装点,蜕变为充满诗意的艺术长廊。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意改造,直接提高了整体区域的颜值,沿街店铺也主动融入街道风格,形成独特魅力和视觉吸引力,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打卡拍照,并迅速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以文旅创意激活发展新意,就要在产品打造上追求特色,凭借独特的资源或独到的思路,打造“人无我有”的差异化产品。乌兰察布的火山探险、阿拉善的沙漠越野挑战赛、满洲里的异域风情等,都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资源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另外,也要在表现手法上打破常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诠释和表达,通过全景式、全要素、多维度的生动展现,让文化活起来、让产品更具吸引力。在呼和浩特五塔寺,可以利用AR技术体验砖雕石刻,解锁匠心传承;在通辽南宝力皋吐博物馆,全息投影让西辽河地区的史前盛景触手可及;在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场景布置重现“走西口”风貌,让历史情景活灵活现。
如果每次旅行新鲜感扑面而来,味蕾被刷新、视野被拓宽,这样的旅途谁不爱?跳出惯性思维,在挖掘、彰显自身优势和特色方面下功夫,向创新要办法、向科技要答案,就定能以文旅创意激活发展新意,让“流量”变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