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中小学科学规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12日,南都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正式发布。其中,《使用指南》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禁止小学阶段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同时该指南强调,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
为何出台指南?构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如今,人工智能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甚至进入校园。中小学生更是可以在AI的帮助下写作业。老师和家长因此担忧:孩子的真实学业水平是否会受到影响?如何避免“AI+作业”变成升级版的“偷懒神器”。
不少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的作业有了AI帮忙很快就能“秒出”答案。
安徽某中学初二学生牛同学表示,他一般将AI技术用在查阅历史资料和写作方面。在AI技术出来之前,他会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历史资料。现在,他运用AI可以更快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帮他进行相关整合。
在中学阶段,文科类作业通常基于对大量知识点的记忆或是对固定材料的分析和解读,用AI很容易生成可靠的答案。不过使用时间不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不少同学发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差,语文成绩也随之下降,AI对自己学习的实际帮助不尽如人意。“用多了之后会发现AI写出的作文是没有自我思想的,后来我的家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选择性地使用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AI发展对未成年人的学习过程是把双刃剑,学校的考核要主动调整,另外也要建立新的规范。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施行的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使用指南》重点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以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
而《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则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以及“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的联动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
如何规范应用?小学生要在老师、家长帮助下使用AIGC
南都记者了解到,《使用指南》明确了AIGC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即促进学生成长、辅助教师教学和支撑教育管理。
促进学生成长中有5个场景,包括:通过智能学伴系统生成多维诊断报告,精准匹配分层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优化学习进程管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开展互动式探究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水平;发挥人工智能伴读系统的功能优势,精准追踪和分析阅读轨迹、提供交互式导读服务,并通过动态绘本、多方言有声书等多元载体,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教师与家长监督下,学生可借助人工智能助手倾诉情绪困扰,获取心理健康疏导等。
第二类应用场景是辅助教师教学,提到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教学设计,为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制辅导方案和资料列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展互动性教学,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开展实时学情监测分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课后作业生成与批改以及学情分析,提升教学效率和降低教学负担等。
第三类应用场景是支撑教育管理,包括助力校务智能化;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为偏远地区学校自动生成适配本地课程大纲的教案、习题及多媒体素材;创新教育评价,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评价体系设计的辅助工具,实现人机协同教育评价;智能驱动科学决策,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拟推演能力与人类经验,构建“人机协同”决策机制,提升管理科学性等。
针对《使用指南》提出的“分学段差异化应用”,教育部表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在教师、家长帮助下适切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在课内有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这一设计旨在平衡技术应用潜力与学生年龄适配性,避免低龄学生因认知不足导致技术滥用或过度依赖。”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说。
AI使用边界是什么?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
AI在教育中的运用,引发了部分教师的担忧。浙江金华五中的胡杭俞老师有2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她多次尝试AI作答后发现,AI的语文答案比较死板,作文缺乏个性,学生阶段建议少用甚至不用。
部分中小学生遇到难题就打开手机摄像头“拍照出答案”,但一到考试就“露馅”。
一些数学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学生长期使用AI不仅影响学业,还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不良情绪。
浙江金华数学教师方虓认为,长期使用AI最大的影响是会让孩子有思维惰性,遇到难题就会退缩,他们只想着用AI等工具去解决问题,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一旦经过考试就会“露馅”,拿到不好的成绩之后,他又想去努力得到好成绩,但是因为AI的使用让他形成思维惰性,进入恶性循环。
南都记者还观察到,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一方面限制中小学生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严格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此外,进一步明确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场景中的辅助定位,强调其应用边界。
同时,教育部强调,为保障学生隐私与数据安全,《使用指南》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教育行政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职责,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及传输等处理流程实施动态审查。
另外,《使用指南》提出,针对视力障碍学生,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备触觉反馈与语音精讲的实体媒介,便于其获取知识;面向听力障碍学生,系统可将课堂教学内容实时、自动地转译为手语动画,保障学习过程的无障碍。
整合:易福红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 实习生 蒋佳瑜 发自北京
来源:央视 新华社 红星新闻 中国网等
制图:易福红(豆包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