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记者 郭彦伟)一场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科技智慧、服务当代科技创新与全球协作的长江文化论坛·天工开物圆桌会,11月11日在北京举办。活动以“解码工业基因,开源世界科技”为主题,汇聚了来自科技、文化、经济及政府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业界代表,共商《天工开物》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如何更好地为现代产业发展与国际科技合作注入新动能。
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天工开物》这一明代科技典籍的当代价值。他们指出,这部典籍不仅系统记录了当时的农业与手工业技术,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天工开物、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与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专家认为,系统梳理和解读其中所承载的“工业基因”,对于追溯中国工业文化脉络、增强科技文化自信乃至启迪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片:《天工开物》涂本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是《天工开物》成书地。《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诸多科技与工艺源自新余。分宜凤凰山冶铁遗址、渝水区古法造纸作坊、明代水利工程,以及夏布纺织、传统制瓷、古法酿酒等活态传承,无不清晰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谱系。近年来,当地围绕“天工开物”文化品牌,在传承工业文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做出很多积极探索,展现了传统文化资源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提出打造“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传承地、天工开物文化国际交流地、文化和科技融合实践地、中华文化重要元素传承和开发项目承接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研学旅游目的地”(简称“五地”目标),对天工开物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有益探索和实践。
在探讨“开源世界科技”这一议题时,与会者形成广泛共识。主旨演讲环节,专家们指出:《天工开物》本身即是对当时先进技术的一次系统性记录与“开源”共享,其精神内核与当今时代倡导的开放科学、协同创新理念高度契合。面对全球性的科技挑战与发展议题,弘扬这种开放包容的智慧,加强国际的开源协作,共建共享创新平台,是加速科技进步、惠及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活动还设置了专题圆桌对话,深入讨论了传统造物智慧与现代前沿科技的融合潜力、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术创新伦理与范式。
据悉,本次论坛活动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江西分社主办,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人民政府承办。与会各方表示,希望通过持续举办此类高规格论坛活动,搭建一个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高端对话平台,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软实力、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贡献“天工智慧”与地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