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龚树生与索诺瓦中国区总经理方芳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袁阳
编辑 | 吴施楠
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搜狐健康在“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助力建设健康中国”圆桌会议间隙,专访了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龚树生和索诺瓦中国区总经理方芳,双方就如何用技术与温度打通听力康复“最后一公里”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耳与听力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等,耳聋和听力损失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约有2.2亿人患有听力损失,60岁以上人群听力损失现患率约为45%。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人的交流,损害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儿童时期发生的听力损失如造成聋哑,还将对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当前,我国耳与听力健康工作存在着一些短板弱项,听力损失预防、听力障碍诊疗康复的整体水平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仍有差距。按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国残联等四部门联合在2025年8月印发了《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我国耳与听力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耳与听力健康水平。
针对这一《指导意见》,如何践行“预防为主、主动识别、早期发现、重点干预、有效康复”的基本原则,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持续加强耳与听力健康工作?龚树生教授认为:”听力健康是一项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绝非‘一锤子买卖’。从早期的筛查、诊断、干预,到后期的康复与生活重建,听障人士的需求是连续且多元的,必须打破机构壁垒,建立协同服务机制。同时,患者应转变观念,将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视为如眼镜般不可或缺的日常“伙伴”,坚持科学佩戴,真正实现从“听见”到“融入”的跨越。全社会以有温度的声音给予理解与支持,帮助听障群体获得社会融合、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完整人生。“
让更多人了解并真正享受到系统化、连续性的听力健康管理服务。这需要企业、医疗机构、政府与社会多方共建,共同推动听力健康从“能听见”走向“听得清、融得进、活得好”。索诺瓦中国区总经理方芳表示,“在中国,我们致力于通过组织架构的提升、新产品的引进、消费业务的布局、听力消费技术的研发、人工耳蜗技术在更多城市的深入拓展等各种策略,加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建立更高的服务标准,共同助力中国听力健康行业的发展。”
方芳认为,企业角色不再局限于销售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而是要转向“健康管理伙伴”,提供涵盖定期随访、参数调优、使用反馈、心理支持及社会融入在内的全链条服务。
以定期随访为例,企业要确保设备持续适合用户的听力状况,并根据需要调整参数;通过的问卷了解用户佩戴后的体验与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与社会融入,减少因听力障碍带来的社交尴尬,鼓励和支持用户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辅助听力设备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眼镜对视力矫正者的重要性。
全生命周期听力健康管理旨在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不受限的生活,其核心在于通过高质量的聆听体验来实现这一目标。在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层面,企业正从硬件、软件和数字化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AI算法提升设备在复杂环境中的自适应能力;借助APP实现噪音暴露监测、佩戴时长提醒等智能管理功能;并推动远程调机与在线诊疗落地,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获得专业医生的定期检查和指导,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面对听力健康的长久挑战,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索诺瓦此次在进博会上,带来了峰力AI人工智能太极全能系列助听器,它搭载了独特的“双芯协同”架构——超算力DeepSonic芯片与超响应ERA芯片,结合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实现每秒77亿次运算,算力是传统芯片的53倍。这意味着助听器不再仅仅是声音放大器,而是能够理解环境的智能设备。这意味着助听器不再仅仅是声音放大器,而是能够理解环境的智能设备。这种智能化为用户带来了更自适应的聆听体验,也正是构建数字化听力健康生态系统,实现高效、个性化服务的技术前提。
将数字化转型与我国国情结合,鉴于中国地域广阔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传统面对面服务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因此,构建强大的数字化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提高远程管理的效率,还能通过广泛的在线康复课程和一对一辅导,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