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发布AI眼镜 “百镜大战”战火重燃?
创始人
2025-07-01 12:46:53
0

6月26日晚上,无疑又是一个小米之夜。YU7三分钟大定突破20万,在汽车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发布会不光只有汽车,AI眼镜就成功吸引了大伙的注意。(第一财经 20250627)

这是一款怎么样的眼镜呢?雷军介绍称,小米AI眼镜是“面向下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是一个随身的AI入口,戴上眼镜后,看到什么都可以直接问小爱同学,小爱同学会实时响应,告诉你答案。

视频拍摄方面,小米AI眼镜支持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健身、骑行、攀岩、做饭、带娃等场景都可以同步拍摄、同步记录。只要用户说“小爱同学,开始录像”,AI眼镜就会开始进行拍摄。

除此之外,小米首款AI眼镜专为亚洲脸型优化,轻至40g,还可作为开放式耳机,全天佩戴舒适聆听(界面新闻 20250627)。

小米的入局,似乎按下了AI眼镜行业的“加速键”。

过去一年,百度、华为、闪极、雷鸟等品牌早已纷纷推出AI眼镜,整个赛道硝烟弥漫,IDC甚至用了“百镜大战”形容这场竞争。

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1205万台,同比增长18.3%;其中不具备显示功能的音频和拍摄眼镜出货量将达547万台,同比增长101.9%。AI眼镜,正处在从0到1的爆发期(界面新闻 20250625)。

可想要把这盘棋走活,并不容易。当下AI眼镜,仍有三大难题待突破,分别是性能、成本和内容。

首先,轻量化、低功耗、高性能之间还存在“不可能三角”,芯片算力有限让AI交互响应速度不够流畅。即便像雷朋Meta这样的爆款AI眼镜,也要牺牲重量和续航,佩戴体验还称不上完美。

其次是成本问题,目前高通AR1芯片单颗售价高达50-60美元,芯片成本占比甚至能到产品的三分之一。国产芯片虽能把成本打到10美元,但性能依旧不足。

再次是内容生态,很多AI眼镜的使用场景还局限在拍摄、语音翻译等基础功能,缺少能让用户每天都想戴着的核心应用。

所以,短期AI眼镜像手机一样普及可能并不现实。小夏看6月26日小米发布会的时候,也发现雷军对AI眼镜的介绍并不多。

不过,相比其他公司,小米有它生态上的优势。AI眼镜是AI大模型的落地载体之一,占据了人体唯一“无接触多模态交互入口”,而小米凭借自家智能手机、IoT生态和小爱同学的语音体系,能够把AI眼镜的使用场景和内容服务接入到海量终端之中。这是绝大多数AR/VR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平台难以比肩的优势。正是基于这点,国投证券认为小米极有可能成为第一家跑通AI眼镜生态的公司,并由此带动上下游企业进入深度合作期,加速产业整合。因为只要有人打通了软硬件闭环,其他企业要么被兼并,要么被迫抱团,这就是大厂效应的力量。(国投证券 20250622)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短期内行业就能像当年的手机市场一样快速形成寡头格局。AI眼镜产业依然处于“百花齐放”阶段,未来两三年内,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还有大量机会。

IDC数据显示,国内市场刚刚从0到1破局,未来需求正处在大幅增长前夜。机构认为,AI眼镜是当前唯一还能找到高增量市场的消费电子品类之一,值得持续关注。(界面新闻 20250625)

从投资角度看,AI眼镜产业链的价值主要集中在核心零部件和渠道环节。高端定制化镜片技术已经成为硬门槛,所以相关镜片制造龙头凭借高折射率和定制化技术有望充分受益;此外,AI眼镜或将重塑传统眼镜行业,提升人均眼镜消费数量和附加价值,带动整个眼镜产业规模扩张。

总之,在小米高调发布AI眼镜后,AI眼镜不再只是“极客玩具”,而是有望成为智能手机之外的新流量入口。百镜大战已打响,行业能否突破三大卡点、跑出下一个iPhone时刻,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虐猫考生遭拒录,事业单位招聘要... 撰稿 / 王顾左右(法律学者) 编辑 / 柯锐 校对 / 翟永军▲《桂林市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考...
党旗飘扬,英模精神耀征程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政法委先后印发通知要求,号召全国政法...
恒通股份子公司拟以8181万元... 7月1日,恒通股份(603223)发布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山东恒福绿洲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以8181...
巴菲特:年底退休!创纪录捐献6... 近日,“股神”沃伦·巴菲特宣布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及家族旗下四个慈善基金会捐赠价值约60亿美元...
新加坡收紧加密货币交易监管措施 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即央行)6月30日发表声明,收紧加密货币交易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