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作为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主要亮点有哪些?在今天(27日)召开的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对此作了解读。
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共1188条,约16万字。其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章节都保留了现行法律的核心内容,保持了法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草案还解决了生态环境管理实践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生态环境部法规司司长赵柯表示,比如县级生态环境分局独立的执法权,过去是没有的,现在法典草案赋予了县级分局独立的执法权,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提升了基层的执法效能。再比如说,第三方监测机构等环境服务机构的监管存在着薄弱环节,影响监测数据的质量,法典草案强化了第三方监测机构的监管。
据介绍,未来法典施行后,现行的环保法、环评法和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十部法律都将不再保留。生态环境部将对标法典对现行法律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逐一进行清理。与法典规定不一致的,将修改或废止。
三大原因造成今春沙尘天气增多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沙尘暴天气,部分南方省份也出现了沙尘污染的情况。在今天(27日)的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大原因造成今春沙尘天气增多。
造成今年沙尘天气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降水少。今年春季,蒙古国南部及我国内蒙古西部沙源地及传输途经区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4月的降水较去年同期偏少了43.5%。
二是气温偏高。4月份,上述区域土壤平均温度同比偏高4.2℃。
第三点是风大。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4月7日-13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强风天气,受此影响,4月10日-14日形成了一股强沙尘气团,从蒙古高原沙源地穿过华北,直抵两湖、川渝和长三角地区,并影响到两广、海南等地,影响面积超过560万平方公里,影响范围、传输距离突破近十年以来历史纪录。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