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核心制度,个人养老金制度经过两年在36个城市(地区)的试点,于去年12月15日正式推向全国。但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一直伴随着“开户热、缴存冷”的现象,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于个人养老金的缴存积极性不高。
谈及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提升年轻人的参与积极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从个人、金融机构和制度建设等3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在个人层面,魏晨阳指出,当前许多人尚未意识到尽早为养老进行积累和规划的重要性,对相应的金融知识和投资工具也需要更多了解。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像五道口金融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都应加强财商教育和金融素养的普及,帮助公众树立起相关意识。
“我们不能等到真正需要用养老钱时才开始考虑这件事。事实上,个人养老金的滚雪球效果很惊人,前提是养成每年存钱的习惯。”魏晨阳表示。
从机构层面来说,当前养老金融产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现有一些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仍不够强。养老金融产品的服务周期往往长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需着眼于客户退休后的长远需求,因此,在产品设计与创新过程中,稳健性是核心要素,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基于此,魏晨阳建议,金融机构在设计养老产品时,应着重考量产品稳健性。追求短期高额回报既不现实,也背离了养老金的本质属性。产品设计需以安全、稳健为首要原则,确保客户资产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增值。此外,机构还可从拓展服务维度着手,将与养老密切相关的其他需求纳入产品设计之中。魏晨阳表示,当前许多健康险产品已开始提供前置性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帮助客户在健康状态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患病风险。养老产品也可借鉴这一思路,将类似的管理服务融入其中,通过丰富产品功能与服务内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直以来,业界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主要观点集中在提高税收优惠力度和增加领取灵活性两个方面。此外,魏晨阳认为,关于养老金提取环节的纳税时间点也值得探讨。在成熟市场中,存在缴费时纳税与提前支取时纳税两种模式,可参考国际经验,依据不同时间点个人税率差异,制定更加灵活的税收政策,这将为机构设计养老产品提供更大空间,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参保覆盖范围上,目前第三支柱个人账户的开设以拥有社保(第一支柱)为前提。由于没有缴纳社保,大量自由职业者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尚未被纳入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因此,魏晨阳认为,应扩大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将更多群体纳入其中。
记者 曹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