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小玉
编辑|小玉
在战国纷争的年代,一块美玉引发了两国之间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为诱饵,试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国宝。
面对强秦的威胁与欺诈,一位名叫蔺相如的赵国中大夫临危受命,凭借智慧与勇气,在虎口拔牙,将国宝完璧归赵。这一事件不仅成为外交斗争的经典案例,更铸就了千古流传的成语与故事。
战国背景与和氏璧由来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间,东亚大地上演着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残酷竞争。在这个大背景下,位于西部的秦国逐渐崛起,实力日渐强大;而作为北方重要诸侯国的赵国,虽然曾一度强盛,但到战国中后期,已处于相对防御的姿态。
和氏璧作为这场外交博弈的焦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地有一位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他相信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内部蕴藏着罕见的美玉,便将其献给了楚厉王。然而,玉工检验后声称这只是普通石头,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君,下令砍去他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将同一块石头献上,结果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卞和的右脚也因此被砍。到了楚文王时期,卞和抱着这块石头在荆山下痛哭不已。楚文王派人询问原因,卞和道出了实情。楚文王令人剖开石头,果然发现了里面的美玉,于是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以纪念卞和的慧眼与坚持。
这块和氏璧经过几代流转,最终在公元前334年左右,被赵武灵王收入赵国国库,成为举世闻名的国宝。和氏璧不仅仅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更是国家权力与荣耀的象征。在战国时期的外交往来中,这类珍宝常常成为各国外交活动和政治谈判的重要筹码。
到公元前284年,秦赵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摩擦不断。秦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周边诸侯国,企图通过各种手段扩张领土。而和氏璧作为赵国的镇国之宝,自然成为了秦国觊觎的对象。秦昭襄王为了试探赵国的底线,也为了获取这块举世闻名的美玉,开始酝酿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阴谋。
蔺相如出使秦国的准备
公元前283年初春,秦昭襄王派遣特使携带国书,前往赵国首都邯郸,觐见赵惠文王。使者传达了秦王的提议:秦国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代价,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这个看似丰厚的条件,实则暗藏杀机。
消息传来,赵惠文王顿时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十五座城池的诱惑确实难以抗拒;另一方面,秦国的信誉一向令人怀疑。若将和氏璧送去而得不到承诺的城池,不仅会失去国宝,还会在外交上蒙受羞辱。赵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上议论纷纷,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就在这关键时刻,有大臣推荐了一位名叫蔺相如的中大夫。这位大臣向赵王介绍说:"蔺相如虽然官位不高,但见识不凡,足智多谋,或许能在此危急关头出谋划策。"赵惠文王听后立即召见蔺相如,向他详细说明了情况,请求他给出建议。
蔺相如经过深思熟虑,对赵王说:"秦国强大,赵国相对较弱,若直接拒绝秦王的要求,恐怕会激怒秦国,引来不必要的战争。但若直接将和氏璧送去,又难保秦国会兑现承诺。臣以为,可以答应秦国的要求,但必须设法保证国宝的安全。"
赵王仍然担忧地问道:"若秦国拿到和氏璧后反悔,不割让城池,又该如何应对?"
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回答:"秦国以十五座城池换取一块美玉,这个价格确实很高。若赵国不答应,便显得不识好歹;若答应了,而秦国不守信用,那么不守信的责任就在秦国。臣愿意亲自前往秦国,若秦国履行承诺,臣便将和氏璧奉上;若秦国不割让城池,臣定会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听了蔺相如这番话,赵惠文王对他的才智和勇气深感佩服,决定委派他担任特使,前往秦国处理这件棘手的外交事务。
为了让秦国重视这次外交活动,赵王特意举行了隆重的出使仪式。他斋戒五日,在朝堂上郑重地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并嘱咐道:"国宝在手,望先生慎之又慎。"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向赵王行礼告别,随后带领使团启程前往秦国。
在前往秦国的路上,蔺相如不断思考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应对的策略。他深知此行凶险,秦国可能会使用各种手段骗取和氏璧。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机应变,才能完成使命。
秦国之行的智慧周旋
公元前283年仲夏,经过数日的跋涉,蔺相如一行终于抵达秦国首都咸阳。秦昭襄王得知赵国使者已携带和氏璧前来,心中暗喜,立即安排在别宫接见蔺相如,以示对这次外交活动的重视。
蔺相如被引入别宫,见到了威严的秦昭襄王。按照外交礼节,蔺相如向秦王行礼后,恭敬地递上了赵惠文王的国书。秦王阅读完国书后,笑容满面地说:"赵王果然爽快,朕很高兴能看到这块举世闻名的和氏璧。"
蔺相如见时机成熟,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锦盒取出,向秦王呈上和氏璧。秦昭襄王迫不及待地打开锦盒,取出和氏璧仔细观赏。这块美玉晶莹剔透,光华夺目,确实名不虚传。秦王爱不释手,将璧传给身边的美人和大臣们观看,朝堂上一片赞叹之声。
然而,蔺相如注意到,秦王始终没有提及割让城池的事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和氏璧还在秦王及其臣子们手中传看,而关于兑现承诺的话题却被刻意回避。蔺相如心知不妙,意识到秦王可能根本没有割让城池的诚意,只是想骗取和氏璧。
此时,和氏璧已经落入秦人之手,若想硬抢回来,几乎不可能。蔺相如必须想出一个妙计,才能扭转这不利局面。就在这危急关头,他灵机一动,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策略。
蔺相如上前一步,对秦王说道:"大王,这块和氏璧虽然价值连城,但有一处微小的瑕疵,不容易被发现。臣愿意为大王指出来,以免日后被人诟病。"
秦昭襄王听后有些惊讶,但也确实想知道这块宝玉是否真有瑕疵,便命侍从将和氏璧递还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立即退后几步,靠在宫殿的一根大柱子上,神色突变,怒目圆睁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念在两国交好的份上,特派臣带璧前来。然而,大王得璧之后,却只字不提割让城池之事,显然是想欺骗赵国。如今璧在臣手,若大王逼迫,臣宁可与和氏璧一同撞柱而亡!"
说着,蔺相如做出一副要将和氏璧和自己的头颅同时撞在柱子上的架势。这一突然的变故让秦王和朝臣们大为震惊。秦昭襄王担心和氏璧真的会被蔺相如毁坏,连忙安抚道:"先生误会了,朕怎会言而无信呢?"
为了表示诚意,秦王立即命令大臣取来地图,指示要割让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见状,知道秦王此刻是被迫妥协,但仍然不能放松警惕。他继续巧妙地周旋,对秦王说:"赵王在派臣出使前,曾斋戒五日,并在朝堂上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若大王真心要换取和氏璧,也应当斋戒五日,然后举行正式的接璧仪式,这样才合乎两国君主之间的礼节。"
秦昭襄王考虑到蔺相如已经在秦国,和氏璧也无法立即带走,便同意了这个建议:"好,就依先生所言。五日后,朕将举行隆重的仪式接受和氏璧。"随后,他命人将蔺相如安排到宾馆休息。
回到宾馆后,蔺相如立即召集随行人员,选了一位机智勇敢的随从,让他乔装成商人,将和氏璧小心翼翼地藏在身上,连夜从小路秘密返回赵国。这位随从冒着生命危险,成功地避开了秦国的监视,将和氏璧安全送回了邯郸。
完璧归赵与历史影响
五日后,秦昭襄王斋戒完毕,在咸阳宫举行了盛大的接受和氏璧的仪式。他召集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场面极为隆重。蔺相如按时入宫,向秦王行礼后静立一旁。
秦昭襄王满怀期待地说:"朕已按照约定斋戒五日,现在请先生将和氏璧呈上。"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回答:"自秦穆公以来,贵国历经二十余代君主,鲜有守信用之君。臣担心被欺骗,有负赵王所托,因此已将和氏璧派人送回赵国。若大王要治臣之罪,臣在此等候。"
听到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是你欺骗了朕,还是朕欺骗了你?"
蔺相如镇定自若地说:"请大王息怒,容臣说完。天下皆知,秦国强大,赵国较弱。强国欺弱国,天经地义;若说弱国欺强国,天下人必不信。若大王真心想要和氏璧,可先将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再派使者随臣一同返回赵国取璧。赵国得城之后,必不敢不奉璧。"
蔺相如的话有理有据,秦昭襄王虽然恼怒,但在众多诸侯国使节面前,不好意思明显翻脸。他只得忍气说道:"一块玉璧而已,不值得伤害两国的友好关系。"最终,秦王不得不让蔺相如安全返回赵国。
公元前283年秋,蔺相如凯旋归来,将整个过程如实向赵惠文王汇报。赵王听后大为赞赏,立即提拔蔺相如为上大夫,赏赐丰厚。而秦昭襄王虽然恼怒于被蔺相如戏耍,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智谋和胆识。事实上,秦王从一开始就没有真心想用城池换取和氏璧,只是想借此试探赵国的态度和实力。这次外交较量,秦国并未占到便宜,反而使赵国声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