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大国没有投降的选择,要么生存,要么灭亡!在这种极端的情形下,许多人或许感到疑惑。照理来说,战争的胜负似乎早已注定,任何国家或领导人都有可能选择投降,那么,为什么大国不能选择投降呢?
对小国来说,投降可能意味着屈辱,甚至是被其他国家轻视,但对于大国而言,投降所带来的后果却远非如此简单。那么,一旦大国选择投降,它将意味着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灭亡。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苏联的历史来深入分析这个曾经强大而庞大的国家,为什么在面临巨大的挑战时无法选择投降。苏联解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国为何没有投降这一选项。
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曾经在全球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的超级大国分裂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尽管如此,俄罗斯作为继承国,依然保留了苏联的一部分优势,迅速崛起为新的强国。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丰富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基础,在全球政治中依旧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俄罗斯的独立,叶利钦成为了首任总统。他做出了一个令全球震惊的决定——积极迎合美国。叶利钦对美国表示出极大的诚意,开放了俄罗斯的所有资源,似乎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这一举动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俄罗斯愿意为了取悦美国,甚至不惜将国家的资源拱手相让。虽然在那个时期,美国无疑占据着全球强大的地位,但叶利钦显然低估了俄罗斯本身的独立性和实力。过度迎合美国的政策,实际上无异于自掘坟墓,犹如把狼引进了家门。然而,尽管局势不利,叶利钦依然未能觉醒,继续坚定地迎合美国,并且坚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最终俄罗斯能得到美国的回报。
然而,事与愿违,美国并未对俄罗斯施以实质性援助。叶利钦甚至提出了加入北约的建议,却遭到了美国的冷漠拒绝。这一拒绝并没有让叶利钦放弃,反而使他更加卖力地讨好美国,似乎认为只要美国心情好,俄罗斯也许就能获得接纳。然而,美国不仅没有给出实质性的支持,反而将俄罗斯视作一个软弱的国家,拿俄罗斯当作笑柄对待。叶利钦的政策让俄罗斯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逐渐衰落,国家的威慑力大幅减弱,俄罗斯曾经的光辉逐渐消退。
1999年,叶利钦被俄罗斯民众推翻,普京成为新一任总统。尽管普京上任时并没有如今的威严,但他依然深受叶利钦政策的影响,继续寻求与美国建立更为友好的关系。普京向美国示好,在一些方面做出妥协,甚至允许美国的势力进入中亚。然而,这些妥协依旧没有换来美国的回报,俄罗斯并未因此获得任何实际利益。普京逐渐意识到,美国从未把俄罗斯当成真正的合作伙伴。
直到2008年,普京彻底觉醒,意识到美国从未将俄罗斯视作朋友。在这一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了冲突,背后正是美国对格鲁吉亚的支持。这一事件成为俄美关系的转折点,普京深刻感受到,俄罗斯的软弱和讨好并未带来应有的尊重,反而让俄罗斯陷入更深的困境。从那时起,俄罗斯决定不再忍气吞声,彻底与美国决裂,开始独立自主。
然而,在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期间,他再次延续了叶利钦时期的做法,对美国表现出友好,试图恢复良好的外交关系,但这一策略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2012年,普京再次回到总统岗位,并决心不再迎合美国,这一次,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俄罗斯选择了独立,而不再向美国屈服。
2014年,乌克兰爆发内乱,俄罗斯的干预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同时也加剧了与美国的冲突。普京终于意识到,美国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削弱俄罗斯的力量,并试图将其从世界大国的行列中排除。美国的行为始终没有考虑到与俄罗斯的合作,而是通过背后操控乌克兰局势,煽动地区动荡,进而打击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那么,为什么美国始终无法接纳俄罗斯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俄罗斯是一个大国。对于美国来说,接纳俄罗斯不仅意味着增加了潜在的竞争,更意味着它可能会在未来取代美国的位置。美国无法容忍这种潜在的威胁,因此,始终采取削弱俄罗斯的策略,甚至希望能将俄罗斯从世界舞台上彻底抹去。
通过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国之间的博弈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对于大国来说,投降几乎等同于自我消亡。俄罗斯的经历便是这一点的有力证明。从苏联的辉煌到今天俄罗斯的崛起,所有的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大国的选择只有两条路:生存,或者灭亡。
因此,大国无法选择投降,并非因为它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投降意味着彻底的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选择投降的国家往往迎来的不是生存,而是死亡。对于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来说,它宁愿全力以赴争取生存的机会,也绝不甘心屈服于他国,因为一旦屈服,它所面临的将是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