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5年农历8月25日,雍正帝离世才不过两天,乾隆帝尚未正式登基,且正忙于处理一系列国家大事和父亲丧事。然而,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却毫不犹豫地命令都统莽鹄立刻传旨,将父亲雍正帝宫中供养的道士张太虚、贾士芳、王定乾等人驱逐出宫,并送回原籍。这一命令中,乾隆帝还严厉斥责了这些道士“平日不安本分,行为狂妄,扰乱世人,欺骗百姓”,并警告他们今后不得再有任何不正当行为,一旦再犯便立即拘捕审问,严惩不贷。
乾隆帝刚刚继位,父亲雍正帝刚刚去世,国家政务繁忙,自己还未完全稳定政权,处理丧事已经是极为繁琐且重大的任务。更何况,雍正帝生前对这些道士的供养并非秘密,乾隆帝为什么要在此时匆忙处理这件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尤其是父亲才刚刚去世,乾隆帝本可以等到所有事务处理妥当后,再礼送道士出宫,这种急切行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有些对父亲的过世缺乏尊重。
但乾隆帝并非冲动之人。事实上,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显然与雍正帝的突然死因密切相关。雍正帝于8月21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但最初并未放在心上,依旧照常处理政务。然而,到了23日,突然暴毙,这一消息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一变化,也给乾隆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来应对父亲的离世。
再来看,雍正帝将道士召入宫中,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他供养这些道士是为了炼丹。与明朝嘉靖帝类似,雍正帝也痴迷于丹药,尝试通过丹药来延年益寿。而嘉靖帝长时间使用丹药,最终导致慢性中毒,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死于非命。雍正帝虽然只在位13年,相较嘉靖帝的45年,显然其体质并未能够长期承受丹药的副作用,最终未能幸免,亦因此可能因服用丹药而死。
这为乾隆帝下令赶走这些道士提供了可能的背景。雍正帝的暴毙可能与丹药的副作用有关,而乾隆帝显然迫切希望将这一可能性遮掩掉,避免将父亲的死因暴露于公众面前。如果单纯是为了清理宫中的道士,乾隆帝完全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处理方式,但他在此时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态度,显然是为了掩盖雍正帝的死因,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同时,雍正帝的死因在当时也引发了另一种说法。乾隆帝曾下令抓捕不少卷入吕留良案的关键人物,其中包括曾静。雍正帝曾承诺不杀曾静,也不允许后人追杀他,但乾隆帝却以孝顺父亲为由,不顾父亲的旧诺,决定处死曾静。雍正帝的暴死因此也有了另一种说法,称他是被吕留良之女吕四娘刺杀而死。这个版本的故事,似乎源于乾隆帝试图为父亲遮掩过去的种种不光彩的历史。
事实上,雍正帝的去世与曾静有关,因为曾静曾受吕留良学说影响,甚至揭露了雍正帝的部分“黑历史”,例如指控他弑父逼母杀弟等。雍正帝非常愤怒,于是决定与曾静当面对质,最终迫使曾静悔过自新。然而,雍正帝并未罢休,而是撰写了《大义觉迷录》一书,辩解自己的过往,并要求曾静将这本书在全国广泛传播。乾隆帝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些私人家事不应公之于众,于是上任后立即命令停止该书的传播,并销毁所有的印刷品。对于曾静这样知情者,自然难逃惩罚,吕留良案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关于雍正帝之死,甚至至今还流传着吕四娘刺杀的说法,尽管这一说法的历史真实性较低,但却更符合一些民间的口耳相传,且常常成为影视剧的剧本。雍正帝死于服用丹药这一说法,似乎也并非完全无据,某种程度上符合历史。而影视剧中的版本则更加离奇,有人编排说雍正帝因弟弟陷害,而使其妻子出轨,最终导致雍正帝被气死。这种恶搞历史的剧情,无疑把一位励精图治的改革皇帝,描绘成了被女人玩弄的无能国君。至今,有关雍正帝死因的争议依旧未能平息,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奇闻逸事愈加令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