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是胡善祥,在朱瞻基还只是皇太孙时,胡善祥便被册封为皇太孙妃。然而,朱瞻基的婚事并非他自己能完全做主。虽然在当时胡善祥是被认定为适合的配偶,但实际上,朱瞻基并非出于个人情感选择了胡善祥,而是由于他的祖父朱棣、父亲朱高炽以及母亲张氏的安排。朱瞻基心中真正钟爱的是孙氏。
作为皇太孙,朱瞻基的婚姻完全受制于家族安排,因此他无法反抗,只能接受胡善祥成为自己的正妻。而孙氏虽深得他宠爱,却只能屈居为皇太孙嫔。婚后,胡善祥为朱瞻基相继生下了两位公主——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永乐二十二年,孙氏也为朱瞻基生下了一个女儿,即常德公主。
这一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成为明仁宗。然而,朱高炽在位不久便去世,朱瞻基继承了皇位,成为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立胡善祥为皇后,而将孙氏封为贵妃。宣德二年,孙贵妃为朱瞻基生下了长子朱祁镇,这让朱瞻基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劝胡善祥主动辞去皇后之位。宣德三年,朱瞻基正式废除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改立孙贵妃为后,并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孙贵妃所生的常德公主地位因此发生了显著变化。
宣德十年,朱瞻基去世,年仅9岁的朱祁镇继位,成为明英宗。正统五年,朱祁镇封同母姐姐常德公主为常德长公主,并安排她与鄞国忠武公薛禄之子薛桓成婚。这场婚姻可谓是一门非常理想的亲事。
薛禄出身军中,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朱棣的赏识。曾经,薛禄在战场上捉拿了左副将军李坚(大名公主的丈夫),因此深得朱棣的重用。随着战功累累,薛禄的职位一路升迁,最终在朱棣即位后被任命为都督佥事,并逐渐升为都督同知。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薛禄也被封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阳武侯,享有千一百石的世禄。朱高炽继位后,继续重用薛禄,并让他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封太子太保,赐予铁券。朱瞻基继位后,薛禄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继续立下了战功,继续得到重用。宣德五年,薛禄去世,追赠鄞国公,并赐予“忠武”谥号。
薛桓作为一个功臣之后,他与常德公主的婚事自然备受瞩目,成为了一段人人称道的好婚姻。相比之下,朱祁镇为长姐顺德公主所选的丈夫石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千户之子。这不仅反映了母亲被扶正的地位变化,也揭示了皇帝的弟弟继位所带来的优势。
然而,真正的常德公主可能并不觉得自己得到了什么好福气。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实际上,薛桓并非一个值得依赖的丈夫。他性格狂妄,甚至在之后与常德公主产生了冲突。常德公主的母亲是孙太后,弟弟朱祁镇是明英宗,按理说,她在宫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然而薛桓却不把她放在眼里。
其中的原因,与常德公主的“好弟弟”朱祁镇有关。众所周知,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时,不仅导致大批随行文武遭遇不幸,自己也被瓦剌俘虏。国家面临无人继位的局面,群臣拥立了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名义上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尽管孙太后仍在位,但后宫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吴太后成为了实权人物。这种变化让常德公主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
薛桓原本肆无忌惮,但随着常德公主处境的变化,他的嚣张气焰逐渐升级。背着公主与侍婢私通,且在被公主发现后,竟敢与她争执,这种行为极为不妥。在明朝的规定中,驸马不仅可以纳妾,但私通侍婢这种行为则是无法容忍的。面对姐姐的告状,朱祁镇果断处理此事,将薛桓交给法司审讯,最终定下了“论罪当斩”的判决。但考虑到常德公主的情面,朱祁镇并未立即处决薛桓,而是将其关押在锦衣卫的监狱里几日,以示惩戒。
薛桓的猖狂并非一时的,他在娶常德公主后一直行事不检,仗着自己的身份肆意妄为。直到公主的母亲和弟弟失势,薛桓才不再顾忌,即使是公主也敢对她无礼。最终,这一切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众所周知,锦衣卫大狱绝非轻松之地,薛桓在监禁期间“享受”了几日的教训,最终收敛了许多。常德公主看在夫妻情分上,也不再计较曾经的种种不满。最终,夫妻俩度过了漫长岁月,直至明宪宗即位。朱见深即位后,将常德公主尊封为常德大长公主。
成化四年,常德大长公主的丈夫薛桓先于她去世。而常德大长公主则在成化六年去世,享年46岁。她和薛桓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夫妻二人之间的感情显然并不深厚。从薛桓私通侍婢的事情,以及两人一直未育子嗣这一点来看,这段婚姻显然并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