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学区房,也不能毁了孩子一辈子啊!”
山东青岛,一位父亲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竟然伪造户口本和房产证,成功让儿子在名校就读了4年!
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最终东窗事发——儿子被强制退学,自己被判刑10个月!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案例来源:青岛晚报)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事情要从4年前说起。当时,张先生的儿子即将上小学,作为一名普通工薪族,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看着周围的家长为了学区房焦头烂额,张先生心急如焚:“房价这么高,我们这样的家庭怎么可能买得起学区房?难道就要眼睁睁看着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打听到,市里最好的实验小学招生条件很严格——必须有片区内的户口和房产证明。
张先生瞬间瞪大眼睛,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浮现:“既然买不起,那就想办法'弄'一个!”
通过朋友介绍,张先生联系上了一个“专业人士”老王。老王拍着胸脯保证:“只要5万块钱,保证给你办一套完美的证件,让孩子顺利入学!”
张先生当即心动了:“就算被发现了,大不了换个学校,但如果不试试,孩子这辈子就完了!”
很快,一套“完美”的假证件出炉了——户口本显示张先生一家三口都是学区内居民,房产证上也赫然写着他的名字。
报名当天,张先生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出乎意料的是,学校工作人员只是简单核查了一下证件,就顺利通过了审核。
看着儿子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走进校门,张先生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这么容易就成功了?5万块钱换来重点小学,太值了!”
就这样,张先生的儿子在实验小学一读就是4年,成绩优异,还当上了班长。
张先生每次参加家长会都特别骄傲:“我儿子在全市最好的小学读书!”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今年春天,教育部门展开了严厉的学籍清查行动,所有在校学生的户籍、房产信息都要重新核实。
张先生接到学校通知的那一刻,瞬间慌了神:“完了完了,这下真的要露馅了!”
果然,在公安部门的深入调查下,张先生的假证件很快就露了马脚。
当民警上门的时候,张先生彻底崩溃了:“我也是为了孩子啊!我们这样的家庭,不这样做,孩子怎么办?”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为了孩子教育而伪造证件,情有可原还是触犯法律?
根据《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或者盗用他人的姓名、名称、肖像、身份证件、荣誉标识等。”
根据《刑法》相关条款,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护照等国家机关证件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张先生明知伪造证件违法,仍为了孩子入学铤而走险,已构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
那么,张先生的动机是否可以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
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虽然张先生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行为都不能因为动机“善良”而免于处罚。
更重要的是,张先生的行为不仅违法,还侵害了教育公平:
1.占用了真正学区内孩子的入学名额 2.破坏了招生秩序的公正性 3.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价值观
最终,法院综合考虑张先生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判处其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
张先生的儿子也被学校劝退,只能转到普通小学继续就读。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违法就是违法!”
“为了孩子可以理解,但这样做太不理智了!”
“最终害的还是孩子,现在孩子知道真相该多难受啊!”
“教育焦虑不能成为违法的借口!”
3
03深刻教训
5万块钱的假证件,换来10个月刑期,最终还是孩子受伤最深!
望子成龙本是天经地义,但谁会想到为了教育竟然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有网友深刻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父亲用违法手段送孩子进名校,这本身就是最坏的教育!”
也有网友表示同情:“现在的教育竞争确实太激烈了,普通家庭压力山大!”
但更多网友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急不能急违法!有那5万块钱,给孩子报个好的补习班不是更实在?”
专家提醒:
1.学区房并非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家庭教育和孩子自身努力更重要 2.违法获得的“教育机会”终究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坍塌 3.诚信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的品格就是孩子的人生底色
现在的张先生后悔不已:“如果重来一次,我绝对不会选择这条路。孩子现在虽然在普通学校,但我们全家都能坦坦荡荡地生活,这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部门也表示,将继续加大学籍审查力度,坚决维护教育公平,绝不让任何违法行为得逞。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