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人在感叹今年的秋天格外短暂,从短袖直接切换上了秋裤。气象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感受,9月下旬时,全国大部气温还普遍偏高,但10月以来,多轮冷空气接踵而至,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气温持续走低,入冬步伐加快。
气象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多地秋天不仅来得越来越晚,而且停留时间也越来越短,呈现出明显的“迟到早退”特征。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秋来迟”的情况并非今年特有。对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入秋日期,我国多地入秋时间出现推迟。其中,郑州、宁波、深圳、杭州等地的秋季推迟幅度最大,超过10天。北京、长沙、南京、合肥、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相较于多地入秋时间的推迟,今年北方地区的入冬进程显著加快。10月上旬,多轮冷空气影响,叠加秋雨连绵、日照偏少,使得京津冀多地秋季长度明显短于常年。以石家庄为例,其常年平均入冬时间为11月7日,而今年入冬时间提前至了10月18日,导致今年气象意义上的秋季仅有31天,创下当地最短秋季日数纪录。
“迟到”与“早退”的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秋季持续时间的“缩水”。对比1961—1990年,在1991—2020年这三十年间,安徽合肥的秋季缩短了11天;北京、江苏南京、湖南长沙以及浙江杭州等地的秋季,减少了6至7天;天津、银川、重庆、乌鲁木齐等地的秋季,也缩短了3至4天。
最后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季的时间原本就短暂,京津冀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多数地方,秋季时长通常在50天左右。相比之下,四川、陕西、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秋季则相对较长,普遍有70至80天。其中,贵阳秋季最长,从8月底一直持续至11月下旬,常年平均有83天之长,成都以78天时长紧随其后。
为何秋天会变得又短又晚?科学家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季节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针对秋季“缩水”的现象,气象专家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环流调整。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过后,太阳辐射逐步减弱,冬夏季风开始转换,所以气温会自北向南逐渐降低。全球变暖,使得夏季高温持续时间更长,而冷空气的活跃又可能促使部分地区提前入冬,“一推一拉”效应,导致了秋季的缩短。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