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的“理想”样本背后,为什么需要一朵AI云?
创始人
2025-10-30 23:15:17

如果座舱体验是差异化的主战场,那么定义座舱体验的模型自然是品牌的“灵魂”。

作者 | 高 飞

最近在想,汽车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造工业物种,它的发展贯穿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整个周期。一百年来,各种产业、产品兴衰,汽车一直是那个最靓的仔,无论谈对经济的被动贡献,还是讲消费者的主动热爱。

而且,不是每个产业都可以拥有一种文化的,而汽车文化是一个相当主流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关乎“交通工具”本身,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身份表达的集合体

汽车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更新换代。

从机械时代的马力竞赛,到电气化时代的续航角逐,竞争焦点不断转移。曾几何时,V8、V12这些数字就是实力的象征,而特斯拉用一块电池改写规则后,续航里程又成为新的衡量标准。

AI大潮一来,新的法则又在形成,智能体验成为新的战场。但这一次的革命更为彻底,毕竟一旦智能驾驶把人类从驾驶的舟车劳顿中逐渐解放,汽车也将史上第一次,从一个出行工具,变身为一个移动空间。

准确地说,一个拥有智能体验的移动空间,谁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空间里的人,谁就能赢得未来。而在这场竞争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浮现:那些深谙用户思维、习惯数据驱动的团队,似乎天然更懂得如何打造这个“懂人”的智能空间。

01 产品基因的“代际传承”

在云栖大会期间,我与理想汽车空间AI团队负责人江会星、阿里云智能集团公共云事业部AI汽车行业解决方案总经理霍健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两家公司的合作,正是这种产品基因在AI时代“代际传承”的缩影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是中国最早也是最顶尖的产品经理之一,而且又聚焦于汽车这个垂直场景,这种原生的产品能力也深深植入了理想汽车。霍健在访谈中说:“理想等车企在产品智能化方面表现突出,创始人都有数字化产品的经验。智能化的本质是模型和数据,这些都属于用户产品开发曾涉及的范畴。”

团队天然习惯于快速迭代和数据驱动。江会星向我分享了理想内部的节奏:“我们每周都有AI周会,每周都有数据闭环的会,每周都会从里面看用户反馈的问题,及时在下一版本迭代上去。”这听起来完全不像一家汽车公司,而更像是一家产品驱动的科技公司。

基于这种产品哲学,理想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判断。江会星说:“智能驾驶未来是刚需,真正有差异的就是这个移动'空间'(座舱)。”

当汽车的定义从“工具”跃迁为“空间”,一个核心问题浮现出来: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理想汽车给出的答案非常清晰:家。对车内用户来说,“家”意味着要在这个智能移动空间里获得一种“松弛感”。

一个房屋的舒适,需要一个艰苦的装修过程;一辆车的“松弛”,同样知易行难。霍健观察到理想的做法:“体验的背后,需要慢工出细活。每一个体验都需要精心打磨,逐步优化完成。”

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矛盾:既要像用户产品那样快速迭代,又要像工艺品那样精心打磨。这看似是个悖论,但恰恰是产品驱动理念的核心。快迭代确保了系统持续进化,慢工则保证了每一次交互的温度。

我们可以用一个看似简单的场景来解剖这种体验的复杂度。车里一位乘客说“我感觉有点冷”。

对传统汽车来说,只能是某名乘客执行一个简单的全局(局部)调温动作。

但在理想的智能空间里,这句话启动了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江会星详细描述了理想自研的车端大模型MindGPT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是环境感知和理解——谁在说话(谁觉得冷)?坐在哪个位置?车内温度、空气质量如何?然后,MindGPT需要结合“全信息记忆”中对该用户的了解,推理出真实意图:是希望调节风向、开启座椅加热,还是调温即可?

从被动的指令响应,到主动的意图理解,这是AI带来的核心价值。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温度”场景,实际上需要速度、深度、温度的三重协同才能实现。

02 速度、深度、温度

在智能座舱时代,“速度”的定义正在被改写。无论背后的计算多么复杂,前端的交互必须快到让用户感觉自然流畅。

在端侧AI领域,低延迟自然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指标。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发布的通义Qwen3-Omni全模态模型,展示了行业在这方面的最新进展。霍健提到,这个模型的端到端音频对话延迟已经压缩到211ms——这意味着从你开口到AI开始响应,整个过程快到大脑都察觉不到停顿。

这个速度背后,是通义团队针对主流座舱芯片做的深度适配:通过精度优化让计算更轻量、通过数据压缩减少传输负担、通过智能预判加快响应速度。这一套技术组合下来,让大模型在车内这个算力有限的环境里,也能跑出接近云端的性能。

这个数字低于人类的感知阈值(通常认为是300ms)。当延迟足够低,用户感觉不到等待,对话就变成了自然的交流。无论是理想的MindGPT,还是行业的其他领先模型,都在向这个目标逼近。前端体验的“松弛感”,恰恰源于底层技术分秒必争的“紧张感”。

但速度只是表象,真正决定体验差异的,是座舱模型的“深度”:它到底有多懂你。

要让AI的这种“深度理解”真正落地,需要另一个关键能力:记忆。这就引出了端云协同的架构选择。

如果说端侧是交互的第一线,聚焦于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那么云端则承担深度推理和长期记忆的重任。

霍健在接受我们访谈时,具体介绍了云端在“有点冷”案例中的角色:“云端会首先进行记忆召回,找到'乘客'过去对温度的偏好,提供给车端结合车外温度、车内温度、温度偏好做执行。”他解释了分工逻辑:端侧负责实时感知(快),云端负责深度推理和长期记忆(准)。

据悉,理想为此构建了认知科学中的三层记忆:程序记忆(习惯自动化)、情景记忆(特定事件记录)、语义记忆(本质理解)。

当然,要构建这样一个复杂的记忆系统,也对云端基础设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它需要存储海量的异构数据,并能在毫秒级完成复杂的检索和推理。

据悉,理想同学的全信息记忆体系,是基于阿里云的Tair、Lindorm和图数据库(GDB)构建的。这套组合拳提供了完整的记忆机制:Tair负责实时上下文特征和快速向量检索;Lindorm承担海量日志和特征的统一存储;GDB则负责构建知识图谱,让AI能理解复杂关系,实现更类人的语义推理。数据显示,这套系统实现了高达99.5%的召回准确率,同时平均查询延迟仅为2ms。

因此,如果说“端”侧决定了交互的“速度”,那么“云”端则决定了智能的“深度”,特别是“记忆”能力,让理想同学像“家庭成员”一样懂你。

回到最初那个“我感觉有点冷”的场景:MindGPT理解了用户意图,在2ms内调取了用户的温度偏好历史,系统综合判断后精准执行了最符合用户习惯的操作。速度保证了交互的自然,深度保证了理解的准确,而两者的结合,才真正带来了那种“家”的温度。

这套端云协同的打法,不仅定义了理想的产品体验,也揭示了AI时代车企与云厂商之间一种成熟、高效的协作范式。

03 “灵魂”与“基座”

如果座舱体验是差异化的主战场,那么定义座舱体验的模型自然是品牌的“灵魂”。

2023年3月,ChatGPT发布没过多久,理想就快速立项了自研大模型MindGPT,并用9个月时间“把训练大模型所有该趟的坑都趟了一遍”。

不过,完成从0到1是一个里程碑,速度又是另外一个指标。

业内常说“AI一天,人间一年”,大模型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阿里通义大模型便是这一速度的极致体现。据统计,其近两年已发布开源模型数量超过300。所以,垂直场景的模型如何跟上这个速度,借势基模之力 ?

江会星强调,车端模型目前的核心在于掌握“后训练(Post-training)”,特别是“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能力。他解释,“强化学习中的奖励函数(Reward Function)必须紧密贴合你当前真实的业务场景,比如CUA自主操作小程序交停车费场景中输入的车牌号是否正确,再比如MindGPT回复的内容是否满足结构化要求等。”这意味着,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品牌理念和用户反馈,来告诉模型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有掌握了这个“调教”模型的能力,AI才能真正进化为符合品牌调性的智能体(Agent)。

他用了一个更生动的比喻来解释理想的策略:“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大模型训练流水线(pipeline),拿后训练来说,一旦基座模型有了新迭代,都能够快速接入这套流水线——从数据准备、指令微调、设计奖励机制进行强化学习,再到模型效果评估,整套流程高度自动化且模块化”。这意味着,新版本的模型都能以周为单位内完成升级、验证与部署,无缝集成到“理想同学”智能体中,实现端到端的快速迭代上线。这种敏捷的闭环能力,不仅大幅缩短了从模型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周期,也让智能座舱的用户体验能够持续、高频地进化。

如果说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让理想能够定义什么是“好”,那么后训练能力就是理想把这个“好”快速落地的武器。

因此,当理想掌握了“烘焙配方”,基座模型能力提升,会带动整体性能提升;后训练能力增强,同样会让基座模型发挥更大价值。这是一种能力的放大叠加,而非简单的补充替代。

这套“灵魂”与“基座”的协作逻辑,也在定义一种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

理想具备原生的产品能力,知道用户需要何种驾乘体验;阿里云提供AI原生的基础设施,知道客户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撑。阿里云曾经让企业把应用“天然生长”在云上,现在则让智能成为产品与生俱来的能力。理想同学的“懂你”,本质上就是一种AI原生的产品体验:AI不是后置的功能模块,而是产品体验的基础设施。

智能座舱有了“灵魂”,产品能力遇上AI原生基础设施,我们其实在见证一种移动智能体的进化。理想与阿里云的合作,或许是为这个“新物种”的黄金时代,写下了最关键的序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挫败让人坚强,伤痛使人清醒 每...   我们常常会因为拥有而快乐,为失去而悲伤,有时候,不知足的人拥有一切却享受不到。知福的人看似一无所...
人生需要“归零” 人生需要“归...   人生需要“归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不要让过去成为现在的包袱,轻...
人生旅途上的感悟 人生旅途上的...   1、人生不过几十年,似水一样流淌,不可遏阻。一场轮回的时间,能遇见一场烟火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幸...
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   1、人生总有坎坷崎岖,风霜雪雨不断磨砺。痛苦快乐轮番交替,悲欢离合缠绕不息。雾里赏花微风柳絮,金...
挫折的名言警句励志诗句摘抄大全...   1、我喜欢挫折,没有挫折的人生如涓涓细流,而有挫折的人生如飞流的瀑布。而我更钟情于瀑布的激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