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苏省沭阳县堰下村的花木打包车间,空气中弥漫着绿植的清香。工人们熟练地将一盆盆虎皮兰、多肉植物装进印有“诚信开票监督标签”的快递箱,标签上的二维码在日光灯下泛着微光。这个看似简单的标识,背后是基层税务部门面对数字经济新业态时的一次主动探索——如何在现有监管框架下,以最小成本破解电商行业发票管理难题?
300亿元电商市场的治理考题
作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电商集散地,沭阳拥有16个淘宝镇、104个淘宝村,5.3万家网店,日均发出200万件快递,2024年网上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当农户们把花木搬上云端时,传统税收监管模式却遭遇水土不服,行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成长的烦恼”逐渐显现。
交易行为的“云端化”给监管带来全新挑战。一家花卉企业同时在淘宝、抖音等6个平台分散销售,实际经营地与注册地分离的现状,让传统“以户管税”模式难寻着力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维权诉求与合规成本的博弈。县电商协会会长吴震坦言:“买家下单时鲜少主动索票,但售后纠纷时又集中投诉商家未开发票,部分商家甚至为降低成本违规选择‘不开票低价促销’。”而税务部门对零星小额交易取证困难,形成“民不举、官不究”的治理灰色地带。
与此同时,柔性执法要求与精准监管间的张力持续存在。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税务违法行为“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对首次未按规定开具发票且危害后果轻微的,可不予行政处罚。但面对电商企业日均数千笔的碎片化交易,如何界定“首次”或“轻微”成为基层执法人员的现实难题。
矛盾在“双十一”期间集中爆发:某园艺企业单日成交5万单,却只开具了32份发票。企业主解释:“消费者没备注开票信息,我们默认不开发票。”这种行业“潜规则”,折射出电商经济野蛮生长期的治理困局。
“2023年以来接到的1352起涉税投诉中,七成指向消费者网购后拿不到发票,应当开具而未开具发票等税务轻微违法行为比较突出。”沭阳县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负责人张剑翻出一沓投诉记录。
一张标签的破局之道
面对监管对象海量化、交易行为碎片化的挑战,沭阳县税务局推出“诚信开票监督标签”。沭阳电商行业税收治理的破局之道,就藏在这小小标签的方寸之间。
电商企业申领标签时需签订《诚信开票承诺书》,承诺“合规经营、诚信开票”。税务部门根据扫码投诉记录生成三色动态标识:企业近3个月内无投诉查实记录为绿标,近3个月内有1-3次投诉查实记录为黄标,近3个月内有3次以上投诉查实记录为红标。绿标企业可享受发票按需申领等便利,黄标企业触发“风险提示函+限期整改”机制,红标企业则面临税务合规的重点核查。这种“守信激励、失信制约”的设计,让企业合规意愿与经营便利直接挂钩。
消费者扫描标签即可完成双向互动:既可通过系统生成带时间戳的电子凭证发起开票请求,也能上传聊天记录、支付截图等证据链。税务部门依托“网格化服务”限时处理诉求,处理结果通过“后续处理”模块“点对点”反馈至消费者。
治理生态的构建更显深意。推动电商协会将诚信开票记录纳入“诚信商家”评选标准,绿标企业优先享有展会参展、荣誉评比等权益,以行业自治激活内生动力。在全县花木产品外包装“诚信标签”中嵌入税务开票监督二维码,实现产品质量与诚信开票“一码双查”,借力政府监督形成协同效应;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开设“诚信开票明星店铺”专栏,通过电视、公众号等渠道曝光优质商家,用生态引导构建正向循环,让依法纳税、合规经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田间地头的治理实验
在沭阳县堰下村的花木打包车间,花农们正将带有“诚信开票监督标签”的快递箱装车发往全国。在沭阳的田间地头,这场“小切口”改革正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对沭阳税务部门而言,标签机制的价值不在于短期内查处多少违规行为,而在于构建起“纳税人自律—消费者监督—社会共治”的渐进式治理框架。试点推行1个多月来,已有1200余家电商企业主动申领标签。
“过去觉得开发票是‘应付检查’,其实换个角度看,诚信开票监督标签也是店铺合规经营的招牌。”淘宝店主李敏在申领标签后,主动将标签图片置顶在店铺首页。
面对机制运行初期的挑战,沭阳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鹏坦言:“部分商家对标签存在观望心态,消费者扫码维权习惯仍需培养。”
为此,税务部门启动三项优化:一是针对电商企业开展税务合规培训,对黄标、红标企业实施“一对一”整改帮扶,并研讨制定修复机制;二是建立争议调解机制,由税务干部、电商协会代表、法律顾问组成调解小组;三是优化标签张贴,对发货量较大的电商,可将标签免费印制在包装箱上,避免增加企业负担。
暮色中的沭阳乡村,满载花木的货车正驶向全国。车灯扫过田间“全国淘宝村集群”的标识牌,照见包装箱上若隐若现的诚信开票监督标签——一个县城的经济崛起,不仅需要产业繁荣,更需要对合规经营的敬畏。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