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沉浸式体验,何以激发青年消费活力
刘 萍
日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剧场类演出票房达119.29亿元,观众超5400万人次。其中,沉浸式小剧场,正成为线下文化消费的“黑马”,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据《光明日报》5月25日报道)
从本地观众的热情追捧,到外地人“拉着行李箱来看戏打卡”,再到外国游客“to do list”(待办事项清单)……沉浸式小剧场逐渐风靡于青年群体。当“跨城追剧”成为青年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我们见证了文化消费形式的革新,折射出这个时代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密码。
沉浸式体验,打破艺术场域的“第四堵墙”。传统剧场的镜框式舞台犹如一道无形的结界,将观众与演员分隔成两个平行世界。沉浸式体验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了这道“墙”。在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现场,观众可以移步换景,通过21场演出、108处情景空间沉浸式走进《红楼梦》的经典场景;在成都推出的开心麻花沉浸式互动喜剧《捞金晚宴》中,观众既是美食客又是剧情推动者,他们的每个即兴互动都可能改写故事走向……这种场域的重构,本质上是对单向度审美关系的颠覆。青年消费者在这样的空间里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用身体丈量艺术的参与者,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不仅是新鲜感,更是对深度文化体验的满足。
当代青年在信息爆炸时代中成长,他们对艺术审美的理解早已超越被动接受。在沉浸式剧场里,观众需要调动所有感官:跟随演员奔跑时剧烈的心跳,触摸道具时掌心的温度,嗅到场景中飘散的气味。这些多维度的感知体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审美体验。正如中央戏剧学院一位教授所言:“当观众的身体成为艺术容器,艺术便获得了流动的生命。”
科技赋能的感官革命,击中了青年人的精神共鸣。苏州园林实景版昆剧《浮生六记》推出夜游项目,观众手持智能灯笼触发AR剧情的设计,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对手游和短视频等天然的亲近感。
沉浸式体验,正成为青年人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在成都一个沉浸式戏剧酒吧,观众看完演出后就自发形成讨论社群。这种文化消费带来的社交裂变,正在重构城市青年的交往模式。观剧后朋友圈的九宫格照片、小红书上的攻略分享、B站的视频,共同构成了立体的传播矩阵,有的还能衍生出上百条UGC(用户生成)内容,这种参与式传播让艺术消费突破了剧场物理边界,也成为年轻人交流感受的精神园地。
其实,青年人更深层的精神诉求还隐藏在热闹的表象之下。深圳一家新型文化空间机构的观众调研显示,78%的青年参与者将沉浸式体验视为“对抗现实焦虑的避风港”。沉浸式体验戏剧中精心设计的平行时空,为都市青年提供了短暂抽离现实的精神栖息。
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沉浸式体验的勃兴早已超越简单的消费升级。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Z世代对文化深度的渴求、对技术伦理的思考、对社交价值的重构。
当青年人在“剧场里拖着行李箱”追逐光影,他们追寻的是在数字洪流中锚定自我的精神坐标。这种集体性的文化觉醒,或许正是打开未来消费图景的密钥——唯有那些能唤醒灵魂共振的体验,才能让年轻的心跳持续为艺术感动。
上一篇:“活态布落”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