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牛佳欣
“啪嗒啪嗒”的踩板声中,织布的梭子飞速穿过密密的纱线……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近日走进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只见数十架织布机并列排开,“织娘”们正熟练地操作着这些“老物件”。投梭、拉扣、踩踏板……“哐当哐当”的织布声中,一根根棉线变成了一寸寸条纹醒目的老土布。
原村手工土布历史悠久,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包含大大小小72道工序。参与纺织的当地妇女下至20多岁的小媳妇,上到80岁的老太太,平均年龄56岁,不离乡不离村、不影响农活、不影响家务、不影响接送孩子,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今年71岁的“织娘”王喜楼在这里学习了纺线、染色、织布、缝制服饰等技术。“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比起之前在地里干活轻松多了。”68岁的“织娘”郜爱英正在两根木桩间来回走动,把锭上的纱线盘在两个木桩上,以此来完成织布的“定经”工序。她说:“用我们的土布做出来的东西,不卷边、不掉色、不缩水,看到它们被推向市场,甚至走向国际,我很骄傲。”
土布非遗工坊自建立以来,已经开展免费纺织技能培训22期,培训学员716人次,其中185人次安排到工坊就业,423人居家承接原村土布纺纱、掏缯、经线等外包项目,年收入8000元至3万元不等。同时,工坊还依托文化产业园、土布博物馆、土布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开展产品研发、技能培训、宣传推广等工作。
走进原村土布博物馆,这里展示着“织娘”们生产的三大系列350多个品种的土布产品。与印象中质感粗糙、颜色单调的老土布不同,原村土布柔软舒适、色彩丰富,品种、款式不仅不“土”,还透着“国际范儿”。石家庄市民李女士说:“这里的床品窗饰、毛巾围巾、背包挎包很新潮,是我见过‘最时尚’的非遗博物馆。”
同时,原村还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在这里,游客白天可以体验轧花、弹花、纺线、织布等工序,定制专属纹样的土布手帕、围巾;夜间则可以入住土布主题民宿,参加“土布夜话”沙龙,听传承人讲述纺织技艺背后的故事。
“随着土布文化产业园、土布博物馆、农展馆、村史馆的陆续建立,原村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原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非遗产品展示和技艺深度体验,原村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也让周边乡村的旅游有了起色,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力量。
“未来,我们还打算围绕土布技艺完善产业生态,邀请各地手工艺爱好者加入‘共建村落’计划——无论是织染匠人、文创设计师,还是非遗传播者,均可入驻共享工坊,参与土布衍生品开发、研学课程设计或乡村美学改造。”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仇莎说,期待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创造力,共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活态布落”。
上一篇:全运会门球女双预赛在海盐打响
下一篇:沉浸式体验,何以激发青年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