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杨舒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陈欣】当地时间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四项与核能相关的行政命令,包括加速反应堆测试,允许能源部和国防部在联邦土地上建造核反应堆,全面改革核管理委员会(NRC),并推动美国铀矿开采与浓缩能力提升。英国《卫报》23日报道称,一系列行政令的签署旨在通过建造新反应堆来推动一场“核能复兴”,这些反应堆将被用于满足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以及其他新兴行业的电力需求。受此影响,美国核能相关股票上周五出现上涨。然而,多家媒体分析认为,尽管政策为核能行业提供了助力,但美国新建核电站仍面临成本高昂、工期漫长等问题。
希望扭转核能行业过度监管
根据美国白宫官网信息,此次签署的四项行政命令主题分别为“为国家安全部署先进的核反应堆技术”“对核管理委员会进行改革”“改革能源部的核反应堆测试”以及“复兴核工业基础”。《卫报》称,新签署的四项命令旨在加快用于国防和人工智能用途的核反应堆的审批流程;改革核管理委员会,目标是在未来25年内将核能电力产量提高4倍;调整监管程序,使3个实验性反应堆能在2026年7月4日前投入运行;加大对这项技术工业基础的投资。
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特朗普在上周五表示,这些命令聚焦于小型先进反应堆——这一技术被业内许多人视为未来核能发展的方向。
新签署的行政令使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受到大量关注。据CNBC网站报道,这是一个拥有50年历史的独立机构,负责监管美国境内的核反应堆机组。当前,该委员会正面临繁重的审查任务。据一位白宫高级官员在简报会上向记者透露,特朗普的命令要求对该机构进行“彻底且全面的改革”。根据新规,核管理委员会需在18个月内对核反应堆许可证申请作出最终决定。
美国最大核电运营商美国星座能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多明格斯参加了此次签署仪式,他表示,美国核能行业的最大瓶颈在于监管审批流程冗长。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提到,目前尚不清楚总统是否有权对核管理委员会进行大规模改革,因为该委员会是根据国会规定设立的,独立于白宫之外。
核能产业面临多项挑战
“复兴核工业基础”行政令中提到,美国曾在核能领域领先,但现在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包括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益增长的能源独立需求,以及为国家安全提供不间断电源。
该行政令举例说,美国用了近40年的时间才达到另一个发达国家10年新增核电装机容量的水平。此外,随着美国先进反应堆设计的部署逐渐减少,自2017年以来,全球安装的核反应堆中有87%是基于其他两个国家的设计。与此同时,美国的核燃料循环基础设施严重萎缩,导致美国严重依赖外国铀资源以及铀浓缩和转化服务。
《纽约时报》报道称,特朗普上任之初便宣布了“国家能源紧急状态”,称国家没有足够的电力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运行人工智能的数据中心。为满足电力需求,虽然特朗普政府大多数行动都集中在促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但政府官员也支持核能。
美国《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上,许多核电站都在走向关闭,因为它们在成本上无法与天然气发电厂或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争。根据核管理委员会的数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已有16座反应堆关闭。
近年来,超过十几家公司开始研发新一代小型反应堆。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下一代反应堆尚未建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的电力需求一直非常稳定,但由于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多方预测美国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电力短缺。他提到,核电在美国有发展基础,但核电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因此政府政策在其中的影响很大。
安全、成本仍受质疑
一系列行政命令能否实现“核能复兴”的目标仍有待观察。《纽约时报》称,一些专家表示,让核管理委员会加快监管审批并不足以重振核工业。最初建成的几座反应堆可能造价高昂,而且可能需要某种政府支持,从而帮助企业以成本较低的速度进行建造。为此,其中一项行政命令指示能源部贷款项目办公室提供资源。然而,在特朗普政府掀起一波裁员浪潮后,贷款办公室今年已流失了超过一半的员工,众议院共和党人也提议削减其预算。核能支持者表示,这些削减可能会阻碍为新反应堆提供融资的关键项目。
持怀疑态度的人还担心,来自白宫的压力可能会导致核管理委员会在安全问题上走捷径。忧思科学家联盟核电安全主管莱曼说,简而言之,如果不把安全放在首位,美国核工业将会失败。
此外,美国距离全面恢复铀浓缩能力仍需数年时间。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此前报道,截至2023年,美国绝大部分浓缩铀依赖俄罗斯进口。俄乌冲突爆发后,一项立法终止了这一进程,目前企业正竞相在国内生产浓缩铀。
CNBC网站报道称,美国新建核电站仍面临成本高昂、工期漫长的问题。例如,佐治亚州沃格特尔核电站两座新机组耗时7年完工,超出原计划工期,且预算超支达180亿美元。对此,林伯强分析道,美国制造业能力存在短板,基础配套设施、相关产业链也相对薄弱,若要大力发展核电,这些都得跟上,可能会导致制造成本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