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子弹库帛书中的《攻守占》残片,红字由朱砂书写而成。《攻守占》是战国时期融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与军事兵法的古代文献,是研究古代哲学与兵法思想的重要原始资料。
《攻守占》文字
《五行令》月名图5月18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工作间内,工作人员将文物帛书从外包装箱中取出交由国家文物局方面进行现场查验。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5月18日凌晨3时55分,从美国起飞的CA818航班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存放在文物包装箱中的战国帛书子弹库帛书的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随机抵达,这也昭示着它们结束79载漂泊回到了祖国怀抱。
正如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所言,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
子弹库帛书的回归,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
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
时间回到80多年前,帛书于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战国帛书。相关资料显示,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字数多达900余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也是我国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此次回归的《五行令》和《攻守占》为子弹库帛书第二卷、第三卷,共计132件(组),内容分别是四时十二月宜忌、攻城守城宜忌。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介绍,《四时令》是完整的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皆为残片,需要复原。这三卷帛书内容较多,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多元。如《五行令》中出现楚国的月名,对考察楚国的历法具有重要价值。《四时令》由文字和图像构成,符合中国古代“图书”的概念。
卜宪群表示,学界认为,从文字学角度来说,子弹库帛书奠定了战国楚文字研究的基础。战国文字研究是我国古文字学的分支之一,在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之前,学界研究战国文字的材料有限。子弹库帛书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用战国楚文字写成的长篇文献,对研究战国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从学术史角度来说,对楚文字的系统考释仍需追溯到子弹库帛书,很多楚文字的考释仍建立在对帛书的释读之上。从古文献角度来说,子弹库帛书对考察古代书籍的形态、折叠方式、书写方式、图画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价值。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批战国帛书,也是时代最早的帛书实物,对考察古代帛书的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卜宪群说,“从学术史、思想史意义上来说,子弹库帛书的内容比较丰富,对考察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天文历法、择日禁忌、天人感应、五行思想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美方同意将文物返还中国
1946年,子弹库帛书流失美国,自此远离祖国。《四时令》目前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五行令》《攻守占》在返还前由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其回归一直牵动国人心弦。据国家文物局负责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国际上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和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化财产的公约》(1995年公约),特别是前者,已成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最重要的法律工具。
但两公约规定只适用于其生效后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而对于很多文物原属国而言,数量众多的历史上流失文物无法适用两公约,这也成为当前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难点。对子弹库帛书的追索来说,也面临这样的难题。
2022年,美国史密森尼协会发布《基于道德返还工作小组价值和原则声明》,提出依据现行法律或道德标准来调查和处理其收藏品。这为子弹库帛书的追索迎来转机。
中国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的这一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抓住有利契机,启动子弹库帛书溯源及历史研究、追索返还工作。
依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关于子弹库帛书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于2024年4月30日向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正式启动对《五行令》《攻守占》的追索工作。
同年6月20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国家文物局接收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移交的子弹库帛书在美国流转物证。
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基于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
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在交接仪式上说,此次返还是一项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反映了亚洲艺术博物馆对良好管理的关注,以及这些文物应与其文化和考古背景进行对话的理念。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途径。“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有望面向未来开展合作。”
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帛书回归后,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更为系统的保护和研究,让文物的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和阐释。
确实,在子弹库帛书追索返还工作过程中,中方始终秉持《青岛建议书》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将文物返还与以回归文物为纽带推动中美相关博物馆长期合作相结合,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进行多轮磋商谈判。
这里提到的《青岛建议书》于2024年由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全称为《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该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这一国际性难题的原创性中国方案,并成为文物原属国对西方博物馆关于历史上流失文物返还新政策的首次集体公开回应,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近年来,中国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有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在2024年,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返还实践,共实现8批次213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涉及意大利、美国、日本、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是评估文物来源及获得情况的基础。从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角度而言,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是对文物所有权(变更)及其物理流转全部情况,包括各阶段持有者处分权及交易与进出境所获许可等情况的查明。
国家文物局负责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实践表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是中国开展追索工作的必要基础和对外磋商谈判的重要依据,期待更多文化与文物、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溯源和流转历史研究中。国家文物局也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本报记者 赵晓霞)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链接
对中国而言,历史上流失文物是指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生效前因战争劫掠、盗掘、非法转让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转移出中国国境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