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今年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主动把握时代特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造就人力资源综合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而且,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既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为此,国网山东商河县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商河供电”)紧扣体制机制改革主线,聚焦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和效能提升,推动队伍结构从“静态固化”向“动态适配”转型。通过打破岗位固化、实施靶向赋能、深化流动机制,逐步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梯队建设持续完善、市县协同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动态调配激活人才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中层老化、青年后备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县级供电的发展活力。商河供电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岗位竞聘、绩效挂钩、资源倾斜等方式,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商河供电的杜文文就是这一机制的直接受益者。回忆起2019年参与国网系统首个智慧变电站建设的经历,杜文文仍记忆犹新。基于其在重点项目中的突出表现,商河供电通过动态调配机制,将其调整至运检部主任岗位,并于今年获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目前商河供电青年员工晋升占比提升至48%,35岁左右中层占比达25%。该公司配套建立“横向对标+纵向穿透”考核体系,“以前干多干少差别不大,现在绩效排名直接决定晋升机会,大家拼劲更足了。”商河供电青年员工岳召表示。
“三才工程”构建梯队良性生态
如何系统性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商河供电创新实施“挖掘宝贵之财、重用栋梁之才、培养可塑之材”“三才工程”,打造老中青三代协同发展的梯队格局。该公司提高老同志待遇,推动经验传承。同时,向年轻同志倾斜“机会”,以“揭榜挂帅”方式选拔青年骨干承接省市公司重大任务、接受历练。
商河供电的青年员工贾兴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系统学习了低压抢修管理、配网自动化管理等技术。返岗后,他积极投身实践,牵头建设全省首个“集中式储能+台区自治+柔直互联模式”分布式光伏控制示范区,有效解决了分布式光伏无序并网带来的过电压、台区重过载、设备烧损问题,大幅提高了供电可靠性。“三才工程实施后,老同志有舞台、年轻人有机会,团队协作效率显著提升。”该公司人资部主任王存东介绍说。
人才流动实现改革跃升突破
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河供电的人才流动效应日益凸显。周庆曾是商河供电基层站所的一名优秀员工,通过竞聘进入济南供电项目管理中心工作。他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在项目协调、技术指导、现场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商河供电累计向上级单位输送人才15名,14名骨干在上级单位锻炼后反哺县级业务。
“人才流动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赋能。”商河供电将继续深化“动态适配”改革,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体系,为电网体制机制创新贡献更多的“商河经验”。
上一篇:南方今年以来最强降雨将来袭
下一篇:购物广场有了“暖新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