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李岳
在过去十余年中,遥控滑翔机这一古老而优雅的飞行器,经历了一场静悄悄却深刻的变革。从轻木结构到复合材料的全面应用,从手工切割到数控加工的精密跃迁,从飞手“凭感觉”操控到“靠参数”调校性能。这项运动正在悄然进入一个以智能化、个性化、数据驱动为核心的新阶段。
2006年,顾文军第一次接触遥控滑翔机时,还只能靠直觉与经验进行手工调试。但正是那份对飞行之美的着迷,让他自此深耕滑翔机结构设计与飞行性能优化领域。作为泰安欧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文军主导研发的多个国际竞赛级复合材料机型——涵盖F3B、F3J、F5B等项目,不仅在国内赛事中屡获佳绩,更出口至欧美,成为众多世界级飞手的首选装备。他将中国制造送入全球竞技舞台,为国产滑翔机赢得了广泛尊重。
但顾文军的真正“跃迁”,源于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思考:“你可以试100次,但为什么不让算法先帮你试999次?”传统滑翔机的设计与调校高度依赖经验型飞手,试飞成本高、效率低、反馈慢,严重制约了创新步伐。面对这一行业难题,顾文军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
他自学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AI前沿技术,系统研修相关课程,并获得AI算法工程师认证。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航空航天或工业制造的“高阶专属”,而是逐渐渗透进模型滑翔机设计的每一个细节。“从流体仿真到翼型优化,再到飞控行为建模,AI能做的比你想象中多得多。”顾文军表示。
在技术积累与理性判断的双重驱动下,顾文军自主研发出复合材料滑翔机结构优化设计与仿真系统。该系统以有限元分析(FEA)与拓扑优化算法为核心,能够自动完成滑翔机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从力学结构到轻量化性能的双重提升,大幅缩短了从概念设计到实物验证的周期。该系统率先在山东岚飞航空科技公司落地应用,工程师们利用它优化新一代竞赛滑翔机。公司技术总监透露:“传统设计需要6个月,现在4个月就能完成。”报告数据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该系统的强大优势:通过该技术,复合材料用量减少11%,试飞次数降低23%。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推动了企业内部研发流程的数字化升级,更为整个航空模型行业提供了一种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全新范式。它打破了“经验壁垒”,让滑翔机研发摆脱了对个别飞手长期经验的依赖,实现更快、更稳、更优的性能达成。
顾文军的眼光从不止步于此,他坚信,未来的滑翔机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件,而是根据飞手个性化飞行习惯、操作方式与竞技需求“量身定制”的飞行伙伴。“就像每个飞行员都有一副专属手套,每位飞手也应拥有一架‘懂他’的飞机。”
他正在推进研发多项定制化功能:舵量曲线模板、重心调节建议系统、模块化翼型组合库,通过飞控数据与历史飞行轨迹建模,为飞手生成专属飞行模型,让飞机不再被动接受操作,而是主动适应使用者。在AI助力下,滑翔机正从一种“竞技工具”蜕变为“智能伙伴”。
下一篇:南方今年以来最强降雨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