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不同语言的加油声在两岸交响,苏州河成为展示龙舟文化的最佳舞台。
昨日,第21届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邀请赛落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8支龙舟队共同描绘“龙耀苏河、向新而行”的热闹景象。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比赛开幕。
今年赛事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不仅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龙舟队共同竞渡苏河,来自美国、德国、西班牙、瑞士、匈牙利、新加坡、南非等世界各地的龙舟爱好者,也纷纷在苏州白娘子、外国记者、上海龙、上海国际友人等龙舟队中担任主力。
苏州河上,一支由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选手组成的“荷比卢龙舟队”格外醒目,这支被称作“小型欧洲队”的队伍参加了公开组(12人龙舟)角逐。领队韦里・加斯帕德来自比利时,他笑言:“我们三个国家都不大,但团结在一起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正如龙舟运动强调的‘同舟共济’。”
来中国实习的加斯帕德与队员们已在上海生活四个月有余。从初到时的陌生,到如今熟稔地穿梭于地铁、打卡咖啡馆,他直言“上海的便利与活力让人着迷”。他用“疯狂”来形容在城市中心河道竞渡带来的震撼——赛道两边的高楼与绿地、两岸居民的热情呐喊,都成为区别于欧洲赛艇的独特记忆。
马来西亚槟城前进体育俱乐部龙舟队的首次苏州河之旅,充满了“文化寻根”的仪式感。这支成立于1982年的全华人队伍,四十余年来参赛足迹遍及泰国、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亚等地。副领队吴仕昌感慨道:“龙舟是我们的文化根脉,参赛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在槟城,端午龙舟赛已超越族群界限,马来人、印度人组成的队伍逐年递增,成为多元文化共融的象征。
对于苏州河赛道,队员们怀抱着“朝圣般的期待”。狭窄河道与密集观众带来的 “沉浸式激情”,高楼林立间的现代都市竞渡体验,都与槟城的赛道截然不同。52岁的划手黄志文每周坚持三至四次训练,即便膝盖旧伤未愈仍自费参赛:“站上苏州河,就像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槟城前进队最终荣获公开组亚军。
龙舟赛的魅力,远不止于水面上的速度之争。
澳大利亚阳光海岸龙舟队的“中国文化日”体验,堪称赛事文化交流的缩影——队员们在曹杨街道与普陀居民一起包粽子、制作香囊和胸针。“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制作香囊很感兴趣。以前也从没包过粽子,这是一项新技能。”澳大利亚龙舟队桨手苏・麦克斯如此表示。而加拿大维多利亚市龙舟队则走进冰上运动中心,和普陀冰球队的小运动员们共同体验划冰上龙舟。
本届赛事由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龙舟协会、上海市普陀区体育局、东方体育日报社承办。
原标题:《扩大“国际朋友圈”,苏州河龙舟邀请赛搭建 “文化桥梁”》
栏目主编:沈雷 文字编辑:谷苗 题图来源:文汇报 陈龙 图片来源:文汇报 陈龙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