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邢明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夯实“科技—产业—人才—政策—市场”全链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以乡村人才建设支撑农业发展
农业强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体系支撑,更需要在用人机制上发挥人才属性,即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要坚持用开拓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做好乡村人才“引育留”工作,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人才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优势,要从经济激励、发展空间、社会认同、生活保障等多维度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发展体系。鼓励原籍人才返乡、鼓励以要素流转吸引人才。从经济维度提高农业人才收入竞争力,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奖励+成果分红”多元薪酬体系,允许农业专家以技术参股合作社,对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薪酬奖励。从事业发展维度为农业人才建立成长通道,构建“双轨制”晋升体系,为乡村人才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留下政策空间。引人才的同时,注重原有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素质培养,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让广大农民逐渐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以科技推广提升农业生产力
科技创新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环节。要建立农业才智大数据库,集中汇总涉农领域人才、科技成果、成功经验等,利用数字智能平台进行展示学习和互动。整合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利用数字平台服务全局,引入新农人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开展“逆向创新”技术推广模式,调研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合作社的技术需求,定向研发和寻找技术源。
完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接交换信息机制,让成熟完善的农业科技快速进入生产环节。构建农业推广利益分配机制,引入技术入股分红、科研人员入股合作社等方法,实现农业推广可持续共赢机制。构建“需求发现—技术适配—利益共享”的闭环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和工具创新,让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品牌建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农产品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经济效益。品牌化不仅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辨识度和附加值,还能促进产业链整合,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农产品品牌化需以品质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跨越。要突出龙江农产品特色品质、特色资源、特色服务,以差异化竞争优势塑造龙江农业品牌。让稳定可靠的品质、诚实守信的文化底蕴、龙江绿水青山为农业品牌背书,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推进信息对称,通过溯源体系、认证标准等增强消费者信任度。要优化渠道与供应链、强化品牌传播、构建多维度的营销方式,用现代商业思维和模式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以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社会化服务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供给,帮助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克服自身局限,实现降本增效和风险规避,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能弥补小农户在技术、规模、资金等方面的短板,促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升级、降低运营成本。
要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公益化涉农社会化服务,引导各类组织从产供销、人财物、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多个维度和层面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数字化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数据为核心、技术为支撑、服务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支持系统。通过数字化社会服务重构传统农业服务的组织方式和供给模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全链条、精准化、可追溯的社会化服务,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调研小结
建立农业才智大数据库,集中汇总涉农领域人才、科技成果、成功经验等,利用数字智能平台进行展示学习和互动。开展“逆向创新”技术推广模式,构建“需求发现—技术适配—利益共享”的闭环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创新、模式创新和工具创新,让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田间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