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在中国旅游日的热潮中,铁路上海局开行的“援疆银发旅游专列发车”满载欢声笑语缓缓驶出站台。不同于常规旅游线路的匆忙赶场,银发专列以“慢旅行”为特色,给予老年人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行程,以舒缓的节奏带领他们深度体验各地风光。这看似平常的旅游服务创新,实则是一扇“流动的民生窗口”,折射出社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深刻变革,见证着我们的社会对老年群体需求从“被动满足”到“主动回应”的巨大跨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旅游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养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从传统的保守型向积极享受型转变。银发群体正从单纯的“被照顾者”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消费主体”。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老年旅游市场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适老化旅游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也不断攀升。银发旅游专列精准对接老年人的需求,在行程安排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服务细节上做到无微不至,既满足了老年人对美好旅行的向往,也极大地释放了银发经济的消费潜力,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动力。正如人们所说:“当‘银发’成为‘消费新势力’,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知,正从‘需要保障的群体’转向‘充满活力的经济单元’。”
银发旅游专列的出现,更是公共服务适老化的“微观实践”。从配备专业医护人员、设置无障碍设施,到合理安排行程节奏,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对老年人需求的尊重与关怀。这让我们看到,“慢旅行”的本质是以老年人需求为尺度,重构社会服务逻辑。回顾过去,老年人在旅游、出行等场景中常常面临诸多不便,想走出去却因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周到等障碍而望而却步。如今,从银发旅游专列的创新,到交通、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适老化改造,“不再让‘想走出去’败给‘走不出去’的障碍”正逐渐成为现实,点滴细节中尽显社会服务的用心与进步。
银发旅游的兴起,还悄然推动着代际共融与社会心态的进化。当年轻人主动为父母规划“诗与远方”的旅程,当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元的生活选择,这不仅意味着代际关怀从“物质赡养”向“精神赡养”的升级,更体现出整个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均有人生价值”的深刻认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社会“全龄友好”的理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只有让每个年龄层都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
银发旅游专列的成功实践,正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落地,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方向高度契合。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需要将这样的“个案创新”转化为“制度性安排”。对于企业而言,应敏锐捕捉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开发更多精细化、个性化的老年服务产品;社会各界要积极破除“年龄刻板印象”,携手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龄社会;政府则需加强顶层设计,将适老化改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战略布局之中。
当银发族灿烂的笑容成为社会风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密码。愿更多温暖且充满希望的“银发专列”,载着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也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老年友好型社会不断迈进。
刘春萌 徐媛园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