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视点
“我已经再三确认,以为不会误点了,一看支付结果,又被收取了200多元的行程滞留津贴险费,三张火车票也就是1000多块钱啊。”最近,为了端午节回乡探亲,在某平台购买火车票的张先生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
这样的故事正在越来越多消费者身上上演。不知从何时起,消费者稍有不慎,便会掉入平台精心设计的“搭售保险”的陷阱里,实在是防不胜防。
张先生打算端午节陪同父母回家探亲,在某旅行平台软件上购买火车票。张先生的购票“复盘”显示,购票过程中一共出现了三处保险。前两处均设置了保险勾选按钮,看似给予了消费者选择权,但第三处却十分隐蔽,在付款前,页面“温馨”弹窗提示“路途意外影响行程,请注意滞留风险”,但“本模块为保险投保页面”的字体却又小又浅。此时摆在消费者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继续支付”,下方带小字提示“加204元保障”;二是选择“放弃”。谁能想到,这个“放弃”并非放弃购票,而是放弃购买保险!大多数像张先生这样急于买票的消费者,根本不会注意到其中的“门道”,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为保险买了单。
这种“折叠保单”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等的“文字游戏”。购票心切的消费者对复杂页面及条款往往较为抵触,平台便抓住了这一“软肋”,将保单信息悄悄藏入“深水区”,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消费者,面对这样精心设计的“组合拳”可以说是“毫无招架之力”。当我们购票成功,期待着久违的团聚,或是憧憬着“诗和远方”的时候,那些被折叠的条款已经悄无声息地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在用户协议里,平台早已用密密麻麻的文字为自己的“捆绑消费”筑起免责高墙,而这些协议,往往是购票心切的消费者不会细看的。 从法律角度看,平台抓住了消费者急于购票的心理,故意将重要信息隐藏折叠或用小字标注,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默认勾选”,已经违反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曾几何时,在线购票平台以“便捷、透明”为亮点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如今却在利益驱动下,不断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保单被折叠的,不仅是条款,更是购票平台的良心。平台当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不断修炼自身“内功”,真诚才是必杀技。若是对平台服务感到满意,消费者自会“主动捆绑”,不断拥抱平台其它付费项目,届时平台收获的将不仅是持续的流量及长期的收益,更是牢固的行业护城河以及良好的社会口碑。若是剑走偏锋,搞“捆绑消费”“文字游戏”,变着法子侵犯消费者权益,那么得逞也只是暂时的,市场监管部门会出手,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将日益觉醒,这类不正当手段终将无处遁形。
(红网,作者陈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