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个重要决定,心里各种纠结,各种担忧涌上心头,结果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
两位英国作家劳伦斯·艾莉森与尼尔·肖特兰在其著作《怎样决定大事》中指出,这应归咎于阻碍决策的“大反派”——恐惧、拖延和回避。它们就像3只“小怪兽”,挡在我们通往正确决策的道路上。
在作者看来,人类经济史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一部决策进化史。从工业革命时期企业家对蒸汽机投资的孤注一掷,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监管者的迟疑与误判,决策始终在风险与收益的钢丝上摇摆。书中将这一幕幕犹疑、摇摆、左右为难统称为“决策惰性陷阱”,即因恐惧失去选择不作为,了解“决策惰性陷阱”的形成机制以及应对办法,在当前全球经济高波动、低增长的语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作者的分析,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决策并非纯粹的理性计算过程,而是经验、情感与情境的复杂博弈。书中以军事决策为镜,指出战场指挥官面对信息迷雾时,依赖的并非完美计划,而是“最不坏决策”的勇气。这一观点与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理论”不谋而合。
如何作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在纠结中虚度光阴?作者给出了STAR思考框架,分别对应:情境(Scenario)、时机(Timing)、假设(Assumption)和修正(Revision)。
首先,要拥有情境意识,即要判定已经发生了什么,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并据此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许多资深消防员在面临火情时会在一瞬间作出判断?因为他们见过的火情特别多,经验已经丰富到可以形成直觉的地步,这才可以迅速依靠经验作出决定,马上行动。这个道理对每个人都适用,尤其是对于尚未获得足够经验的年轻人而言,养成深度学习、观察的习惯,并努力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之中“参与决策”,会是一种不错的自我训练方法。
其次,要重视时机把控。书中举了一个反面案例:在某上市公司收购案中,首席执行官因在尽职调查阶段过度追求“100%确定性”,导致错失了3个小时黄金报价窗口,最终被竞争对手以高出5%的溢价抢走标的。针对此类情况,作者提出可以借鉴狐步舞“慢—快”节奏法则进行时间窗口管理:前期要以审慎姿态深入调研,克制决策冲动,力求构建充分的信息基础;进入执行阶段则须迅速行动,此时若再花费过多时间搜集信息,则可能触发边际效益递减。
再次,要对各种假设进行系统梳理。很多时候我们只会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选择性地忽略了其他信息和可能性。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闭合”,并认为现实中大部分糟糕的商业决策其实踩中的都是这个坑,因而这也是“决策者的头号杀手”,需要尤其引起重视。
最后,要具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决策的韧性。中国文化非常推崇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也正是作者给出的最后一条建议。由于生活中很少存在完美信息,大部分决策都要在“灰度域”中作出,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几乎是必然的。因而,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定力、坚守初心尤为重要。
此外,作者还指出,要善用工具帮助决策,而在当今时代的语境下,这个工具主要指的就是人工智能(AI)。之所以将AI定性为工具,而不是“代理决策者”,是因为AI虽然能生成无数基于效率最优的解决方案,却永远无法回答一个根本性命题:我们究竟应该为何种主张支付什么样的决策成本。尤其是当我们身处某些交织着道德悖论、情感张力与价值冲突的特定场景中,算法输出的从来不是答案,而只是评估解决方案的维度。
《怎样决定大事》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正确决策的方法论,更在于唤醒决策者的主体性。当全球经济步入高波动的新常态,当AI既解构又重构决策权力时,唯有融合理性框架与价值自觉,方能在变革浪潮中锚定航向。
恰如书中所言,“没有决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次决定都是成长的契机”——这或许是对当今时代最深刻的经济隐喻。(经济日报记者 孙昌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