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工人日报
“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看海南。”这句流传已久的行业谚语,道出了海南黄花梨在木艺界的地位。然而,与黄花梨原料的盛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工”——海南本土的木雕工艺——却长期未能跻身一流。
前不久,省级黄花梨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鸿获评海南省劳动模范,成为海南省工艺美术界第一位省劳模,正是他和一众海南黄花梨匠人的努力,让“海工”这几年蜚声海内外。
海南黄花梨,成材需数百年,且“十檀九空”的特性。面对这一天然局限,传统工艺往往束手无策,造成珍贵材料的巨大浪费。“每一克黄花梨都价比黄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物尽其用?”
带着这样的思考,邹鸿开始了多年的技术攻关。最终,两项革命性技术应运而生——“笔筒整材无孔取芯技术”和“数字定位定点转弯转角切割技术”。前者借鉴医学X光技术,通过数字成像精准定位木材内部结构,使原材料损耗降低30%;后者则突破了传统木雕的切割限制,实现了复杂造型的精准加工。获得国家专利后,他选择将这些技术免费共享给同行。
独木不成林。从2005年起,邹鸿坚持在琼台师范学院授课,十多年来“传帮带”学徒超500人,协助搭建300多个专业直播间,让黄花梨工艺品搭上电商快车。2022年,海口市总工会命名了“邹鸿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行业搭建了技艺交流平台,谈及对“海黄”与“海工”的愿景,邹鸿说道:“我们将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打造完整产业生态链,破解原料保护、人才评定等难题,让黄花梨雕刻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