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上海某文化传媒公司的剧目产品《疯狂理发师》。新华社发【记者视点】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千篇一律的消费方式。他们说,商场里的东西都差不多,手机里的内容也被算法掌控,小剧场能让人亲身参与的体验,就显得特别珍贵。
一位上海市人大代表调研发现,上海街头的300多家小剧场里,来看演出的“95后”“00后”超过七成。在麦金侬酒店看《不眠之夜》时,观众戴上面具在三层楼的实景场景里走动,不再是老老实实坐在台下的观众。有人跟着“麦克白夫人”走进房间,看她对着镜子擦“血迹”;有人在走廊碰到低声说话的演员,好像真的撞见了故事里的场景。有大学生在网上说:“当演员把信塞到我手里,我感觉自己也卷进了这场剧。”
深圳有个小剧场的悬疑剧,藏着多条不同的剧情线,有剧迷为了看全所有结局,来来回回看了40多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细节;北京繁星戏剧村的演员,会根据观众的反应临时改台词,让每场演出都不一样。这样的创新,收获了青年消费者如潮的好评:他们不想只当被动的消费者,更想在互动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留下自己的印记。
这种能参与的体验,还让传统文化变得亲近起来。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把唐代的市集“搬”到了现实中,年轻人穿上古代服装逛酒馆、看杂耍,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古代的故事。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特展,用光影技术让古埃及文物“开口”,吸引了四成多的年轻观众,还带动文创卖了8000万元。北京的正乙祠戏楼把昆曲《牡丹亭》改成沉浸式演出,观众跟着演员在古戏楼里转场,曾经觉得遥远的传统戏曲,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从小剧场的热闹能看出,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悄然改变:他们不再只满足于买一件东西,更想花钱买一次特别的经历——在这段经历里,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能参与、能互动的主角。沉浸式小剧场热闹的消费图景,呈现的是年轻人对更有温度、更有个性的消费方式的向往。这也给文化产品供给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动年轻人,就得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在消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
(青年说观察员 李丹阳)
(本期选题支持 李晋荣)
上一篇:【文化中国行】诗画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