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李卓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成立于1958年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全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
这里是一个被世界传唱的地方,《敖包相会》在此唱响。
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的锦绣图景。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令世人驻足凝视、心驰神往。
辉河遗韵 星熠北疆
晨光初起,蓝宝石色的辉河蜿蜒流淌,润泽着草原,先民们在石料充足的辉河岸边就地取材,专注地打制石器。这是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里所复原的辉河水坝遗址石器制造场景。
辉河水坝遗址位于辉河上游地区,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西7公里处,发掘有居住址、墓葬、篝火遗迹等。出土了大量细石器和陶片,该遗址既是史前先民细石器的制造场,也是人们居住生活地,年代距今8555年—4000年。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呼伦贝尔新石器时代以细石器制作工艺精湛而闻名,被史学家美誉为“类似范制,实为手制,达到了细石器加工工艺的顶峰”。
而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仅有辉河水坝遗址,还有曾经出土10余件玉璧和大量细石器的塔头山遗址,历次调查采集到上万件细石器的孟根楚鲁北遗址等。这些细石器被先民们完美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之中,成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
鄂温克族自治旗历史悠久,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
巴彦乌拉古城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西北17公里处,地处于辉河左岸巴彦乌拉山南脚下河谷平原上。古城由外城、内城组成,外城大致呈正方形,周长1663米。城内有建筑基址,周围遍布残砖剩瓦,有绳纹青砖、红砖、布纹灰瓦、板瓦、筒瓦、绿釉琉璃瓦、黄釉琉璃瓦等。据考证,此城为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所建。
大浩特罕古城、小浩特罕古城同样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境内,从出土遗物看,两座古城似与巴彦乌拉古城相同,即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及其家族主要城池。
12世纪至13世纪初,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创建蒙古政权,实行千户分封制,把呼伦贝尔地区分封给其二弟哈撒儿和幼弟斡赤斤。从元太祖铁木真到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经过70余年(1206年—1279年)的发展,建立了大一统的元朝,版图也大大增加。元朝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敖包音传 足球梦起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
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巴彦呼硕敖包,是经典影片《草原上的人们》的外景地。电影主题曲《敖包相会》从这里唱响,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被誉为“东方第一情歌”。
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达斡尔族音乐家通福,人们耳熟能详的《草原晨曲》也由他所作曲。通福出生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这里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巩固边疆的海兰察将军、创校办学的郭道甫先生等都出生在这里。
清代名将海兰察是鄂温克族人, 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征战南北,平抚西域,威震疆场,战功显赫,画像四入紫光阁。
郭道甫是达斡尔族教育家、思想家、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兴办新式教育、著书立说、组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呼伦贝尔暴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郭道甫向张学良致电报声明:誓死不做亡国奴,要同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
为使这些名人事迹能更广泛地传扬下去,当地建立了巴彦嵯岗人物陈列馆,以纪念历史名人先辈和展现当代英雄模范人物为主,激发后人热爱家乡,厚植爱国情怀。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西苏木也有一座别具一格的展馆——锡尼河足球展览馆。一张张照片、一座座奖杯、一颗颗足球、一件件球衣见证着“锡尼河杯”足球赛走过的近39年辉煌历程。
“我们这里的男儿,除了会赛马、摔跤、射箭这三艺,还要加上第四艺,足球。”锡尼河足球队领队奈日乐的神态中溢满了对足球的热爱。
1986年,一场由年轻人扎那和泽波自发组织的友谊赛在草原上展开。他们给比赛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锡尼河杯”。彼时,还是儿童的奈日乐被比赛迷住了,上场踢球成了他最初的梦想。后来他如愿以偿,踢了多届“锡尼河杯”,拿到过新人鼓励奖、最佳后卫奖等若干荣誉,如今成为了球赛组织者。
陪伴奈日乐成长的“锡尼河杯”也从最初的2支队伍参赛,发展到锡尼河地区9个嘎查几十支队伍参赛,成为远近闻名的草原赛事,丰富了牧民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托起一个又一个平凡而璀璨的梦想。
文化之花 多姿多彩
走进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创业园的希仁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品厂,各式各样做工精致的太阳花饰品琳琅满目。
“这件饰品结合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工艺,而那件则结合了蒙古族的皮雕工艺。这些是用蜜蜡、青金石、施华洛世奇水晶等材料制作的,价格会高一些……”手工艺品厂负责人伊拉嘎对一件件风格迥异的太阳花饰品如数家珍。
相传很久以前,鄂温克族人生活在阴暗寒冷的森林里,常年不见光明,人们向往并时常祈求着太阳的温暖与光明。太阳是一位名叫希温·乌娜吉的美丽姑娘,她心生怜悯,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密林深处,使森林成为了充满生机的美好家园。
为了纪念太阳姑娘把温暖的阳光带给人间,鄂温克族人用世上最好的皮毛和美丽的彩石,做成吉祥物——太阳姑娘和太阳花。彩石和周围的各色毛皮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和彩虹般美好的生活,更寓意着人们的生活美满吉祥。
如今,越来越多鄂温克族人学做太阳花,越来越多各地游客了解到太阳姑娘的传说。伊拉嘎等年轻一代手艺人,在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设计研发项链、头饰、耳环、胸针、汽车车挂、冰箱贴等各类产品,使太阳花在传承与创新之路上越开越美丽。
走进同样位于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的匠辛皮具有限公司,皮革烙画工艺美术品、桦树木笔筒、民族风冰箱贴、狍角帽摆件等各类具有呼伦贝尔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十分吸睛。公司负责人杨利奎介绍:“我们致力于设计、开发和推广时尚简约民族风的文创产品,在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努力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是呼伦贝尔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2016年建设当年即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2024年被评为第二批自治区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创业园里,上百家企业的创业者点燃奋斗激情,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把北疆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
(压题图: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市民广场。 敖志伟 摄)
上一篇:在古丝路起点拥抱世界
下一篇:工友“工创”课,讲给工友听